2012年,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面对困境,钢铁企业积极应对,寻路突围。在1月5日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3年理事(扩大)会议上,太钢、河北钢铁集团唐钢、沙钢、天管集团、福建三钢、东北特钢、衡阳钢管、南阳汉冶特钢等企业书面交流了各自的应对之策。
遵循市场导向 多渠道增创效益
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只有以用户为中心,做到想用户所想、替用户省钱、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才能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全方位增效。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太钢集中力量研发高效、节能、长寿型产品,加强绿色产品的营销和绿色品牌的推广。该公司率先研发的经济型不锈钢T4003,制造成38000辆不锈钢铁路货车,在减轻车体重量、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运载能力、降低维护成本等方面优势非常明显,被用在大秦铁路、集通铁路,并出口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发性能更优、用材更省、成本更低的双相不锈钢,减轻了船体重量,降低了造船成本,延长了使用寿命,极大提升了我国化学品船的制造水平。
天管集团积极开拓新市场和新领域,针对用户的需求开发新产品。该公司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TP产品,其中8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2014年~2015年,该公司将全面完成油井管以及高压锅炉管、管线管、高压气瓶管、海洋用管等非油井管类专业管的产品结构调整。到“十二五”末,油井管加工量将达到210万吨,高端油井管产量将达到40万吨,特殊扣产品将达到50万吨,专业管产品将达到240万吨以上。
福建三钢根据市场需求,先后开发了40Cr合金结构钢盘圆、PSB500精轧钢筋、美标冷镦钢10B21盘条等新产品,优化了品种结构。同时,该公司加大HRB500钢筋的市场推广力度,产品被用于沪昆高铁、合福铁路等工程。
东北特钢采取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等方式,通过研发新产品占领市场。据介绍,目前东北特钢的新产品更新率超过50%,有90个高技术含量产品替代进口,实现了产品由低档次向高档次、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
衡阳钢管加强对下游行业用管需求的研究,推进产品结构优化。该公司提出,将充分把握我国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无缝钢管的新需求,抓好页岩气开采用管、海洋石油开采用管、油砂开采用管、岩浆输送用管的研究,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向高端转型。
南阳汉冶特钢以客户需求作为创新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实现产、销、研深度融合。截至2012年11月份,该公司累计研发新钢种22个,产品结构逐步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转变。
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衡阳钢管优化国内外服务网点布局,为用户提供快捷的网点服务;加强技术营销,建立健全用户咨询、现场跟踪服务机制,提高为用户提供技术服务和解决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强化技术交流,积极开展与下游行业战略用户研发机构的技术合作,提高对终端需求和市场变化的预知能力,做用户购买和使用产品的“好参谋”;充分发挥产品规格配套齐全的优势,提高满足用户多品种组合需求的能力。
东北特钢采取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共同开发市场的方式,客户有需求,技术攻关就立即跟上。为实现技术与市场深度结合,该公司在销售部门设立新产品开发科,专门负责销售部门和技术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据悉,该公司先后为中国大飞机项目、航天工程项目等研发出新产品、新材料,开辟了未来市场的新领域。
创新市场营销模式。东北特钢采取全员进入市场的方式,树立销售的“龙头地位”,实行各系统、各工序无条件服从、服务于市场的机制,把上下道工序变成贴近市场、服务市场、满足市场的市场营销链。该公司各级干部都承担市场指标任务,各子公司、分公司以销售为“龙头”考核内部生产,形成了内部所有业务流程都围绕市场转的格局。同时,该公司还大力开拓国外市场,专门成立了国际贸易公司,加快国际化进程。
福建三钢坚持厂商“双赢”,完善销售策略,着力做好产品一体化销售,努力拓市场、创效益。该公司建立了“三快”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快速联动,提高板材接单能力;二是快速响应,抢占重点工程订单;三是快速介入,迅速解决售后问题,对重点工程实施“一站式”服务。同时,该公司创新销售模式,在三明、福州等主要市场建立分销集散中心,加强市场品种的调剂和物流管理;进一步完善经销商评价办法,出台《“厂商银”三方协议管理规定》,促进产品销售。据介绍,目前,该公司产销率和资金回笼率均达到100%。
加强成本控制 全方位挖潜增效
在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和钢材价格持续低迷的双重挤压下,降本增效依旧是当前钢铁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
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将成本控制的目光锁定在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施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实现了成本控制力的快速提升。一是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引领全员深挖内部潜力,在职工中营造了自觉对标找差距、主动深挖内部潜力的良好局面。二是以完善工作体系和推进指标攻关为重点,狠抓生产过程成本控制,针对生产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指标攻关活动。三是大力转变生产组织模式,全方位系统降低成本,建立更加贴近市场、更具成本竞争力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四是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水平,降低能源成本。五是优化整合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六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降低人工成本。
福建三钢灵活变动采购策略,按照“压库存、保供应、抓机遇、踩节奏、降成本”的思路,紧跟市场运作,把握采购节奏,控制合理库存。在铁矿石采购上,福建三钢一方面压缩进口高价主流矿的采购,及时转手和少进长协矿,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加大非主流铁精矿,如利比里亚粉、超特粉等低价进口矿的采购力度,促进采购成本降低。该公司还加大了质优价廉的进口焦煤的采购力度,降低采购成本约5000万元。同时,他们严格控制大宗原燃料库存,并努力逼近最低库存极限,以减少资金占用和跌价损失。截至2012年11月底,福建三钢的大宗原燃料库存占用资金同比降低了8.54亿元。
南阳汉冶特钢实施低成本战略,通过整合内外资源重构价值链,采取掌控资源、拉长链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堵绝漏洞、禁绝浪费、提高效率等措施,控制成本驱动因素,把要素消耗降至最低,为自己和客户创造超额价值。
践行绿色发展 实现环境友好
建设生态文明,工业企业责任重大。钢铁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而且在广泛的实践中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推进节能减排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太钢集成了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完成了全流程技改升级,建成了7.63米焦炉、450平方米烧结机、2250毫米热轧机组、宽幅不锈钢冷轧生产线等,提升了不锈钢工业的绿色制造水平。同时,太钢经过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并成立了工程技术公司,对外输出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制酸、钢渣肥料制造等节能减排技术;成立了冶金焦化工程技术公司,发展节能减排工程技术装备成套输出;与华为公司合资成立了节能减排联合创新中心,共同推进节能减排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未来,节能减排工程技术产业化输出将是太钢最具潜力的业务增长极。
沙钢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控制新技术,全面实施烟(粉)尘治理、污水治理中水回用等环保工程,建成了一批重点环保项目。同时,沙钢还紧紧围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在原创性的自主创新方面加快步伐,实施工艺技术创新和高新产品研发。该公司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开展节能、节水、污染物减排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加快推进如焦化煤调湿、钢渣深度处理综合利用等项目,拓展节能减排发展空间。
东北特钢大连基地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了烟气排放浓度低于50毫克/立方米、生产用水循环使用98%以上、废渣100%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太钢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固态、液态、气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对废水、废酸、废气、废渣、余压余热进行高效循环利用。除了每天回收利用5.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回收利用生产余热为城区居民住宅提供冬季取暖热源、将回收的部分煤气并入城市管网缓解城市用气紧张状况外,太钢还开展了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废旧轮胎、塑料、电池综合利用项目也在积极推进。现在,太钢的固态废弃物、工业废水、工业废酸实现了100%循环利用;二次能源回收量占生产所需能源的48.6%,余热余压发电量占生产用电量的28.8%;每年仅从大气排放中回收的二氧化硫,就可制造4万吨浓度为98%的硫酸,并全部回用于生产,既减少了污染排放,又减少了硫酸采购量。
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沙钢坚持从源头抓起,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期间,沙钢实施了煤气、蒸汽、炉渣、焦化副产品和工业用水五大循环回收利用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到“十二五”末,沙钢每年从发展循环经济中获得的综合经济效益将达到企业总效益的25%左右。
唐钢强化能源管理,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水平。2012年,唐钢利用余热余能实现自发电25亿千瓦时,吨钢发电316千瓦时,全年自发电比例达到65%。据统计,近三年,唐钢吨钢能源成本降低了150元以上,累计创效22.5亿元。
创新能源管理。太钢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绿色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和对标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者、各单位和职工进行全面绿色绩效考评;建成了能源环境监控中心,运用先进的能耗分析技术手段强化能源管理,在线监控环保设施的运行、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建立起与政府环保部门联网的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能耗环境质量信息定期公报制度和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全方位、实时接受社会监督。
唐钢提出了能源成本概念,要求各单位将能源工作量化到生产组织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达到计量准确、指标量化、管理到位、考核严细、消耗可控,努力使生产从可控运行过渡到经济运行,实现效益最大化。唐钢能源管控中心立足于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能源管控中心、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PI(生产信息)系统无缝连接,改善了原有的能源管理方式。
(关键字:困境 钢企 交流 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