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过剩!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国的钢铁行业始终未能摆脱产能过剩的困扰。
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钢铁业粗钢产量屡创新高。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粗钢产量32524.5万吨,同比增长8%,增速同比加快5.8个百分点,据测算,全国日粗钢产量215.39万吨,创历史新高。有业内人士预估,到今年末,全国粗钢总产能预计将突破10亿吨大关。随着近期环保检查的加强,钢厂下半年的生产量可能会受到一定抑制,但供需矛盾依然突显。
淘汰落后产能,应以何为标准?
提到环保、绿色炼钢,人们或许想到能否仿效欧美发达国家,采用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然而,从目前的现状及形势来看,短流程炼钢在中国虽存在并有所发展,但仍属于“非主力”。我的钢铁网废钢分析师施猛指出,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短流程炼钢的发展道路与“主角”均出现了偏差。
“从炼钢发展道路看,本应以电炉炼钢为主,目前中频炉炼钢却是‘主角’;而本应由国家重点扶持的大中型钢企起带头作用,到最后,反而是小型民营钢厂在践行这个趋势。”
他坦言,“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反应了当前国内钢铁行业所存在的问题——淘汰落后产能,究竟是否应当以炼钢炉设备作为标准?”
“只要符合炼钢工艺的设备,应该都可以用。380立方米高炉练出来的钢铁和1280立方米炼出的钢铁,如果没有质量上的差异,你为什么淘汰380立方米?如果淘汰小高炉,换大的,那产能是淘汰了么?”
他进一步表示,“按照当前的标准,以小换大,淘汰落后的结果是,越淘汰产能越多。如此,市场上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不会解决,越产越亏,进一步地恶性循环。”
“诚然,市场有问题,需要国家来引导与规范,但是,如果国家规范的标准本来就有问题,那么市场就会更乱。”
事实上,按装备能力“一刀切”的现行产业政策,一直饱受业内争议。
据了解,自2005年中国出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来,“装备能力”一直为界定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主要标准。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该做法主要集中在淘汰中小规模企业,淘汰相对落后的工艺。按最新的产业政策,落后粗钢产能主要是指4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以及30吨以下的转炉、电炉。
此前的淘汰落后产能,基本是依据装备标准来进行淘汰。2010年前,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2010年4月6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规定,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和电炉。
“在这些装备标准的制度下,钢企往往一边拆掉4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另一边却建起更大高炉,结果落后产能不降反升。”一份调研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钢铁产量为8.63亿吨,2012年约为9亿吨左右,主要是这一年新增高炉就多达39座。
不少行业专家纷纷指出,按装备能力“一刀切”的现行产业政策,显得过于“简单、粗暴”。随着淘汰落后装备红线的不断抬高,企业为符合政策要求,大幅扩大装备能力,进而形成新的产能,造成“以旧换新”、“以小换大”,产能越淘汰越多的恶性循环。
此外,我的钢铁网分析师也表示,大型高炉的利用系数,大概在2-3左右,500立方米左右的高炉利用系数,好的可以达到4。也就是说,“并非高炉越大利用系数就越高,相反,高炉越大,利用系数越低。而小炉子的利用系数,更有可能达到最优。”
她进一步表示,小钢企相对灵活,其炉子利用系数高,成本相对较低,再加上人工等其它成本方面优于大型钢企,钢材价格更有优势。
“国企在普材上是杀不过民企的,所以国企在行情好的时候,一般不做普材。只有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才被迫做普材,和民企抢市场博生存。但是,大型钢企的价格,没有丝毫优势。”
然而,“如果他们不做普材,高炉没有订单,就意味着停产,而事实上,高炉是不能停的,一停下来,产生的费用更多。因此,许多大型国有钢企也是被迫在弱势格局下,企图用规模生产追逐边际效益。”
上述分析师表示,如果产能过大,高炉利用系数偏低,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与此同时,产能利用率低,加上宏观经济不景气、市场低迷,价格也就只能维持弱势。
“现行管理方法不适应钢铁行业发展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召开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媒体通气会上,工信部有关负责人曾明确坦言,“从行业管理角度讲,当前现行的管理方法,不适应钢铁行业发展要求,多年来通过行政审批手段严格控制产能收效甚微。”
工信部负责人指出,近十年来,钢铁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是控制产能过快增长,行业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审批,如严格控制新项目上马,银行不予贷款,土地不予供应等。“但在巨大市场需求拉动下,在有产量就有效益的大环境中,企业更多地注重规模扩张,致使我国钢铁产能逐年攀升,2012年高达10亿吨左右,多年来通过行政审批手段严格控制产能收效甚微”。
另外,近年来钢铁工业成了各地投资的重点。“钢铁企业都是当地的利税大户、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吸引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成为地方重点支持的行业和投资重点领域。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布局混乱,产能盲目扩张”。
同时,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不完善又催生了行业乱象。“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环保、质量、财税等方面执行标准不统一,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的企业虽巨额亏损,但为了维护企业的社会功能,仍然继续生产;有的企业在地方政府鼓励下,仍然热衷于扩规模、铺摊子;有的企业在节能环保等要素成本上投入较低,靠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
近十几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钢铁工业仍处于靠量取胜的粗放式发展阶段,行业管理工作不能完全满足钢铁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要求。同时,钢铁工业粗放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产能无序扩张、产业集中度低、资源保障力弱、市场恶性竞争、环保压力大等问题日益显现。
为此,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工信部牵头制定《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2010年6月,工信部出台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2012年9月,为适应行业发展新变化,工信部对其进行了修订,并于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范条件》。
据了解,《规范条件》在编制过程中主要遵循提出,应充分考虑我国钢铁工业目前发展水平,以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为基础,尊重历史和现实;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选择钢铁行业常用指标;对难以量化的指标,给出明确的限定或说明等原则。
思路,在转变
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国内钢材价格分品种同比下跌600-800元,钢材价格整体水平回到18年前。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盈利仅15亿元,销售利润率几乎为零,居各工业领域末位。
“这种困境,既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变化影响,也与行业发展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相关。主要原因是处于经济上升期形成的巨大产能,对应经济下行时的需求不足,产能过剩问题尤为凸显。”
中国产能过剩,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中国钢铁业化解产能过剩,绝不是简单的熬过一个寒冬,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徐匡迪称。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从过去的依据装备标准“一刀切”,到如今相关主管部门在公开场所承认现行政策不适应钢铁行业发展要求,并对相关管理法规作出完善、修改等,近年来,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的态度、思路,已有了较大转变,“当然,具体的效果,还需看具体的执行力度”。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1年末,工信部下达了“十二五”期间工业领域19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时提出,不再继续提高淘汰落后的装备标准,将主要依据能耗物耗和清洁生产标准,以免企业为躲避淘汰不断对落后装备实施扩容改造,导致实质上的产能扩张或谎报瞒报装备容量等负面效果。
(关键字:钢铁 产能 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