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成立,联盟旨在将中科院的技术成果和创新能力与相关企业的运营能力、产业转化能力、市场开发能力、销售服务能力相结合,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嫁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联泓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郑月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新材料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的原创技术和产能基础并不缺乏,但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能力仍然不足,联盟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创新,高端化、定制和环保将是必修课。
新材料市场需求巨大 部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化工新材料未来的市场需求十分巨大”,郑月明表示,新材料是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其中化工新材料是新材料产业的主要领域,对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新材料产业技术相对落后,进口依赖度高,目前相当一部分领域的国产化率在50%以下,部分品类如高端医用材料、新型化学电子材料等的国产化率低于30%,因此我国在这类高附加值材料上的发展潜力十足。此外,《中国制造2025》对化工新材料的国产化率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这一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其实我国在新材料方面并不缺原创技术,甚至很多材料在国外出来产品的前十年,我国的科研院所可能就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但就是转化不成产品,因此我国新材料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郑月明认为,提高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率,一方面需要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与企业的发展领域高度契合。另一方面,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还要有足够的信任度。这样才能保证科研成果出来以后企业有需求,并能顺利的实现产业化,同时也不会出现利益分割上的问题。
“这就需要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抱团协同。” 郑月明称。而此次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就探索了“创新联盟+转化平台+产业基金”的“三位一体”三链联动运作模式,构建联盟各方利益共同体,推动中国科学院科研院所研究成果的转化,构造创新生态圈,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据记者了解,该联盟还制定了阶段性目标是:五年内培育一家市值百亿以上的上市公司,形成国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骨干企业。新材料产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00亿以上,利税总额超过20亿元。长远目标是打造新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
“我相信经过5-10年的发展,能够使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率低,而且是起步在别人前头,结果在别人后面的现状有所改变。”郑月明如是说。
高端化、定制化和环保材料成新材料产业未来趋势
在谈到行业的未来发展时郑月明表示,新材料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肯定是高端化、定制化和环保材料。
他介绍称,从高端材料看,其附加值高,未来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多,而且30%-50%的国产化率也使得我国高端材料的市场空间广阔。同时,我国在高端材料的产能上并不落后,且低端产能过剩需要转型升级。
而定制化产品则更适应如今层出不穷的新需求,同时我们目前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也能够满足相关定制化产品的生产,不论是新产品的研发还是原有产品的性能改进,我们基本都能做到。
另外,随着政府和公众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环保生物材料在未来会有相当大的市场,比如金属材料和工程塑料的替代等。
郑月明提出,新材料企业要想在未来发展的更好,不仅要把握住产品趋势,更要坚持不断创新。“我觉得企业要想持续往前走,光靠已有的东西,不持续创新是不行的。在产业、技术、产品上都要创新,可以对已有的进行改进,改造,更要研发新的东西,目前我们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在3%左右。” 郑月明说。
他还建议,企业的创新不仅要靠自身的投入,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比如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等。
(关键字:进口依赖 新材料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