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华,熠熠生辉。玻璃,在世界历史上曾是最华美和最昂贵的材料之一,与黄金、白银、宝石一样,是重要的贸易商品。目前正在深圳博物馆展出的“澄凝灼烁——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艺术”展荟集了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珍藏的绝美古代玻璃器共325件组,包括首饰、镶嵌物、香氛和化妆品容器、餐饮器、灯具、建筑材料等。本次展品涵盖了玻璃艺术史上的诸多重要器类,集中展现了在技术革新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玻璃器从天然宝石的替代品发展为功能多样的生活器用的历程,呈现出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玻璃文化的多姿多彩和不断演进的文明史。展览将展至4月6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一、工艺之巧 取芯制作器皿 盛装化妆颜料
西亚、北非的原始玻璃生产持续了1500多年后,大约至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070年)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玻璃。“取芯法”工艺制作的玻璃容器将玻璃加热熔化后附着在可拆除的“型芯”表面来塑形,待玻璃冷却成形后去掉“型芯”而得到的小巧器皿,常被用来盛装昂贵化妆品或药品。
为抵御强光照射和蚊虫叮咬,西亚、北非地区的居民从古至今都流行在眼周画深色的眼线或眼影,所用的化妆颜料被称为“kohl”(黑色眼影粉),多被盛放于筒型玻璃瓶中。其中大部分以深蓝色为底色,用白色、黄色、浅蓝色的玻璃丝制成的羽毛状纹和波浪纹装饰器物表面。本次展出多种“取芯法”玻璃残片,相比于完整器,残片的内侧更易于观察,因为其间往往残留着制作型芯的黏土。
二、价值之贵 曾比黄金更贵 巅峰技术成谜
本次展出的乌瑟克大型项圈领饰,古埃及的贵族酷爱佩戴,象征社会地位、财富和身份的不同。在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方进口的玻璃器是士族大户“斗富”的宝物之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伊朗高原,这时候正是萨珊王朝(西亚大部分地区)时期。萨珊玻璃器皿造型古朴,喜欢用连续的圆形做装饰。我国六朝世族大墓出土的萨珊圆形磨花玻璃器均为稀罕珍品。直到明代之前,精美玻璃器的价值依然高于黄金。
本次展出的一款夹金玻璃瓶来自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的意大利,特别引人瞩目,还被放上展览的海报。据说制作夹金瓶的工艺是捶打黄金或白银为轻薄的箔片,并将之夹入金箔的玻璃器皿。罗马时代将这种技法应用于各种器类,创造了希腊时代之后地中海地区古代玻璃制作技术的一个巅峰。夹金玻璃器制作复杂,其工艺有许多今日难以解释之谜。
三、发展之快 发明吹制玻璃 进入繁荣时代
玻璃吹制技术出现后,西方开始真正进入玻璃繁荣时代。无色透明的玻璃器是罗马时期自由吹制玻璃的主流。古代玻璃杂质较多,制作透明的玻璃非常困难,但加入锑或锰作为除色剂,抑制铁质等生成颜色,调节温度,就能够制作出无色甚至淡绿色的玻璃。到了这个时期,玻璃已经从宝石、半宝石的替代品蜕变为可以透过外壁看到食材等内容物的器具,受到人们的无限喜爱。本次展出多款的透明餐具器皿都能体现这个阶段的玻璃技术高度发展。
公元3世纪~7世纪间,萨珊波斯继承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地中海东部的玻璃制造传统,发展了切割、磨花等冷加工装饰技术,制作出极具代表性的半球形磨花玻璃碗和乳钉装饰碗。本次展出的一款半球形磨花碗(公元5世纪~7世纪,伊朗),碗壁以磨砂石做出的六边形蜂窝状花纹,品相完好,丝毫未受到风化的影响,几何形状与色彩十分严谨和谐,令人赞叹不已。
本次展览开展恰逢联合国国际玻璃年,也是深圳博物馆继2019年“从地中海到中国”之后,再一次承办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品的中国巡回展。策展人表示,希望此次展览成为联通中外古今的桥梁,让观众了解文明之花如何通过砂与火的艺术绽放,也从这些玻璃的五彩斑斓中看到文化的流动,以及那些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得到大力丰富的丝路文明史。
(关键字: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