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边斜阳微醺,像极了从窑炉里取出的玻璃球,火红而炙热。
合川清平镇杨柳坝,重庆兴宝兴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车间里,38岁的李兴建将一根细小狭长的吹管与融化的玻璃球相连,再小心翼翼地将玻璃球吹制成U型壶醒酒器。一天辛勤劳作下来,李兴建能吹制约380只U型壶醒酒器。
与此同时,兴宝兴公司的另一个车间里,智能化的生产线一刻不停地运转,每天能生产近4万只玻璃制品。
在杨柳坝这条约5公里长的狭长山间平坝里,传统与现代的玻璃生产工艺交织,共同支撑起一个年产日用玻璃制品60余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近67亿元的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
传承百余年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清末,清平当地手艺人就地取材,采方解石、白云石,配以草灰、老坛酸萝卜汁等,土法制造,将原材料加以熔化后,手工吹制产出瓦、坛、缸等玻璃日用品,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今天,在清平镇120余家玻璃生产及配套企业中,依然有不少保留着传统的手工玻璃制作技艺。
“我们公司目前需要靠人工制作的主要是各类型的醒酒器,有80余种产品,年产值约2000万元,约占全部产值的10%。”兴宝兴公司生产厂长蒋义介绍,在80余种产品中,只有李兴建吹制的那种U型壶醒酒器没有任何模具,“全重庆应该也只有他能吹制这种U型壶醒酒器”。
一根细小狭长的吹管、一颗烧化的玻璃球、右手短铁棒、左手长铁棒,李兴建均匀吹气,左手铁棒拉伸融化的玻璃作出造型,再用右手铁棒将成型的玻璃制品与左手铁棒分离,“产品的大小、形状全靠自己掌握,还要做到每件产品的大小和形状要基本一致。”
“找一名山西师傅学了半年,自己又吹了一年,还是一个都要不得。”勤学苦练,李兴建终于掌握了U型壶醒酒器的吹制技艺,“现在也没人学了,眼看着就失传了。”
濒临失传的技艺,还有玻璃精雕刻花工艺。
杨柳坝,重庆洋桥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车间里,49岁的王勇正就着昏黄的灯光,在一台老式精雕机前精雕细琢着一个牡丹孔雀花瓶,“厂子里20多个人,全都是做手工精雕刻花的,大部分都过了50岁了。”
(关键字: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