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钢铁指数

产能过剩后的中国钢管发展路线图设计的走向

2014-12-23 8:47:59来源: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管分会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 导读:
  • 产能过剩问题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何况“十三五规划”要拟订,中国钢管今后发展的路线图的走向应如何设计,摆在行业和企业面前。这里谈一点浅见。以供参考。
  • 关键字:
  • 钢管 产能 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起步时期,市场上物资很贫乏,需求的产品档次又不甚高,在这种条件下,经济呈高速度增长;一旦中低档产品在市场上趋于饱和,由短缺经济走向饱和经济,经济发展速度自然降下来了,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时候,原来适应高速增长的产能规模出现产能过剩,这便是产能周期性过剩;同时,由于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还不足,这便是产品结构性过剩。当经济下行时,采用强刺激政策,使经济逆周期高增长,加剧了产能过剩。因此,我们目前处在经济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结构调整要伤筋动骨,壮士断腕,所以有“阵痛”,在政府和企业身上都产生,例如:政府面临去产能化与人员安置的两难选择。企业在市场低价竞争,效益下滑,处境很艰难。中国钢管业要结构调整,路线图设计的走向——“瘦身”与“健身”并举:所谓“瘦身”,这就是过剩产能企业的退出,包括落后产能和长期亏损的企业要淘汰出局,不过要打造好退出通道,妥善安置人员就业等问题,确保社会稳定。这个问题要依法治理;所谓“健身”,企业要提高自身在学习曲线上的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实行联合重组。前个时期的联合重组之所以“联而不合”,原因是出发点以扩大规模为目的,还加剧了产能过剩。现在重提联合重组,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目前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体制机制的障碍,所以要深化改革,例如发展“混合所有制”,规范国有企业的治理,让市场压力能传导到国企身上,催动国企自己有动力愿意购并重组。当前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和兴起,对实体经济的复苏起了关键作用。同时,加快了劳动密集性产业向更低成本国家和地区例如东南亚转移。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态势,必将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增长模式更多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依靠要素投入来拉动。国内外的市场形势要求中国钢管业要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结构调整。

近来新闻媒体报道了中国钢管行业出现了一些钢管企业陆续倒闭、停产的信息,产能过剩的警报终于鸣响;“狼来了”,“冬天到了”成为现实。产能过剩问题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何况“十三五规划”要拟订,中国钢管今后发展的路线图的走向应如何设计,摆在行业和企业面前。这里谈一点浅见。以供参考。

1、中国钢管产能为什么会过剩?

要处理好产能过剩,首先要搞清楚产能过剩的原因。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就是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原来是适应高增长的产能规模于是便过剩了,这便是称之为周期性过剩。那么,为什么高增长的速度会降下来呢?实现高增长,有两个条件:一是产品需求的档次不高;二是物资很贫乏,市场需求“饥渴症”。当市场对中低档次产品的需求趋于饱和,或者说中低档产品的产能大于市场需求,即短缺经济变为饱和经济时,高速增长的速度就自然降下来了。观察我国钢管60年来增长速度的演变,可以得到验证。

表1:我国钢管1949年—2013年产量和增速变化

 

序号

时间区段()

产量增长(万吨)

年均增速(%)

备注

1

19491960

0.4万吨至50万吨

55.13

1949年的125倍,无缝钢管由024.7万吨,焊管由0.4万吨到25.4万吨。

2

19601972

50万吨到100万吨

6.34

无缝钢管49万吨,年均增长6.5%,焊管55万吨,年均增长7.34%

3

19721980

100万吨到200万吨

9.49

无缝钢管96万吨,焊管120万吨。

4

19801991

200万吨到500万吨

7.78

无缝钢管231万吨,焊管262万吨。

5

19912001

500万吨到超过1000万吨

8.73

无缝钢管536万吨,焊管602万吨。1997年钢管934万吨,成为世界第一钢管大国。

6

20092013

1000万到7979万吨

17.63

无缝钢管2963万吨,焊管5016万吨,分别年均增长15.32%19.29%

注:本表根据庄钢、钟锡弟“中国钢管工业发展综述”材料由本文制成。  1.1对表1解读如下:

序号1:由于1949年建国之初,钢管产量几乎为零,所以这10年增幅最大55.13%。

序号2:由于1960年后为自然灾害年,1966年后“文革”时期,所以钢管生产增幅减少较多。

序号3~序号6:改革开放后,钢管产量高速增长,由短缺经济趋向饱和经济。

序号6:有两点值得注意: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由于逆周期的强刺激政策的效果,呈现强劲增长。在2008年—2012年中国钢管新建机组达到历史高峰,其中2009年最突出,无缝钢管新建机组28台(套),产能408万吨。这5年间钢管新增产能中以无缝钢管为最大,约1617万吨,其次是螺旋埋弧焊管,新增产能约354万吨;直缝埋弧焊管新增产能298万吨,大直径(>Φ406mm)直缝高频焊管新增产能约217万吨,以上新增钢管产能达到2475万吨。这就是埋下了规模扩张、加剧产能过剩的隐患。当年产能扩张最大是无缝钢管,其次是螺旋埋弧焊管管型,就是现在关停较多、较早的钢管管型的企业。②2008年—2012年中国的钢管产量还在增加,但增速在下降,由2008年的12.85%下降到2012年的11.13%;钢管表观消费量由2008年的12.77%下降到至2012年的11.68%,其中无缝钢管表观消费量增速由2008年的16.34%下降到2012年的8.84%,焊管表观消费量的增速由2008年的18.3%下降到2012年的13.08%。2013年我国钢管产量7979万吨,增长7.67%,同比增速回落0.76个百分点,钢管表观消费量7120.8万吨,增长8.44%,同比增速回落0.23个百分点。

1.2 2014年钢管产量增速继续在下降。2014年1—7月钢管产量4992万吨,同比增速5.21%,但与2013年同期增速13%相比,增速回落7.88个百分点;钢管表观消费增速比2013年同期增速回落8.23个百分点。无缝钢管产量增速同比回落11.23个百分点;无缝钢管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速回落12.20个百分点;焊管产量增速同比回落5.8个百分点,焊管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速回落5.50个百分点。

1.3 我国钢管表观消费量一直下降,意味着钢管产量可能在2014年后达到峰值平台。

2014年我国钢管产量将突破8000万吨,随着近年钢管表观消费量的不断下降,钢管产量预示着已经到达峰值平台。2014年后即使钢管产量仍保持微幅增长,但增长的空间很有限了。

 2、钢管产能过剩的特征:结构性过剩。

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往往以钢产量与炼钢产能之比为标杆,由此确定50t转炉以下,高炉400m3以下为落后产能要淘汰。如此实施下来,效果不太明显,因为“钢”是中间产品,一般不直接在市场上流通(钢坯是例外),轧材产品才在市场上贸易。所以,以钢产量来定性钢铁产能过剩,没有点到本质。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从产品来看,不是全面过剩,而是结构性过剩,主要是板(带)材过剩重于长材,有专家统计,大中型板(带)材产品产能利用率为61%,螺纹钢筋为87%。大中型板(带)材轧机与大高炉、大转炉相匹配,所以,淘汰小转炉、小高炉无助于缓解板(带)材过剩的产能。

同样,我国钢管产能过剩也不是全面过剩,而是结构性过剩。钢管行业要接受钢铁行业仅仅以设备大小来判断是否落后产能为准绳的教训,例如:过去定Φ76mm无缝钢管机组为落后设备,多年生产实践和市场检验,证明   

这个结论是不妥的。例如:江苏常熟钢管、上海天阳钢管等企业Φ76mm无缝钢管机组生产的汽车管等出口到海外。

钢管产能是结构性过剩的典型例子有油井管,现在油井管生产企业有300多家,产能达800万吨/年以上,而国内市场需求量平均为400万吨/年,即使出口200万吨/年,产能过剩还有200万吨/年。最近有些无缝钢管企业停产,其主要产品便是油井管,而且生产装备水平比较高。螺旋埋弧焊管机组能生产管线管的产能约有400万吨/年,但按一类地区可用螺旋焊管的输气管线需求量最高是200万吨/年。大直径(≥Φ600mm)高频直缝焊管产能约400万吨/年,市场需求量约200万吨/年。最近有大直径螺旋埋弧焊管企业退出市场的事例,大直径高频焊管机组中有企业订单也不足。至于钢管行业中生产低档产品的小型机组,产能过剩比较常见,如无缝钢管企业生产普通结构管,焊管企业生产低压流体管等。在中国制造业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钢管行业也不例外。

中国钢铁行业和中国钢管业都存在:既有低水平重复建设也有高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也就是说,低档产能过剩与高档产能过剩的结构同时并存。

3、关于“结构调整阵痛期”的解读

我们通常说,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历史阶段,至于“经济换档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问题前面已简略谈过了,现在就“结构调阵痛期”问题解读一番,这里只解读“结构调整阵痛”,至于“期”(时间表)放到后文说。

正是由于“经济增速换档”和“前期刺激政策”产生了钢铁和钢管行业产能呈结构性过剩,从而出现了结构调整的“阵痛”,这表现在政府和企业身上都存在,因为要“伤筋动骨”、“刮骨疗伤”乃至“壮士断腕”。

3.1、政府出现的“阵痛”在结构调整中的表现。

①国家有关钢铁行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往往得不到落实,例如2009年出台的政策要求:我国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的产能到2011年占全国钢铁产能比例达45%以上;2010年出台的政策要求:到2015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比例从2009年的44%提高到60%以上;2011年出台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政策要求: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以上。这些宏观调控的目标都没有能达到。同样,《钢管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关于钢管行业集中度的目标也没有能达到。规划的指标一再落空,政府的心情有失落感。

②政府有关部门面临企业破产倒闭与人员就业的两难选择:国内制造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而且产能过剩较重的产业几乎都有些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中的一些骨干企业,而这些企业倒闭、破产可能会引发金融、税收、就业、GDP下降、社会稳定等问题。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往往倾向于尽力挽救骨干企业不倒闭。

③地方政府要保GDP稳增长,债务负担增加。多数地方政府2014年GDP增长动力还主要是靠投资,投资约占其GDP80%左右。于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继续举债,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风险。

3.2企业出现“阵痛”在结构调整中的表现。

①钢铁、钢管企业前些年为响应提高集中度的号召,以及企业自己规模扩张的惯性,以图达到产量(产能)排名居于行业前10位,热心兼拼重组和建设新的生产线,一方面加剧了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资金链日渐紧张。

②节能减排的压力传导到钢铁(钢管)企业,有三个方面使企业为难:一是钢铁(钢管)企业长期承担过重的经济增长的压力或稳增长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让钢铁(钢管)企业节能减排,这就加重了责任;二是钢铁(钢管)行业2015年前后正处于产量峰值期,在产量峰值期间推行节能减排,相对难度大;三是钢铁(钢管)企业效益很不好,要达到现有环保标准,企业吨钢环保平均投资需要220~250元,吨钢环保运营费用约140元;要达到国家新排放标准,吨钢运营成本要增加到200元,企业承受经济上的压力很大。

③市场上低价竞争已经成为常态。我国制造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截止2014年9月已连续31个月下降,已趋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连续31个月负增长的记录,并将继续下跌一段时间。国内钢铁企业2014年前三季度财务结算价格同比下降9.06%,实现销售收入同比下降0.22%。2014年1-8月钢铁行业实现利润1047亿元,同比增长0.7%,大部分企业利润微薄,相当一部份企业亏损严重。钢管企业也是如此。有的钢材(钢管)价格卖个白菜价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4、我国不同经济区域对结构调整的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要从投资型转向内需型。但目前内需不强,外贸不振,经济增长的动力还主要是靠投资,有关资料统计2014年上半年全国22个省市GDP的增长的要素中80%为投资,在31个省市中除河南和湖南、青海外,其余地区经济增幅同比都在下降。我国3季度GDP增幅下降到7.3%,经济下行的压力力仍然不减。为了经济稳增长和环境保护,国家投资的方向和力度随经济区域不同而有所区别。

我国东部(包括京津冀和环渤海、长三角地区)是大气污染的重灾区,在环保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东部地区加快了传统产业(包括钢管)向中西部地区迁移,和落后产能(主要是污染企业)的关停进程。例如北京市在2014年10月,已淘汰退出375家污染企业,(目标值是300家),完成了116个环保技改项目,京津冀完善了环保整治协作机制,保障了北京“APEC蓝”(APEC会期间,北京是蓝天),并今后走向“常态蓝”。

另外,我国投资重点是铁路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而全国铁路建设投资中,国家投资近80%将投向中西部地区,目前尚未改造的棚户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这就使中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为了应对当前经济较大的下行压力,中国新闻网2014年11月7日报道,国家发改委最近在21天内密集批复了21个基建项目,包括16条铁路和5个机场,总投资约6933.74亿元。这轮批复的铁路项目多位于中西部地区。

从投资的行业来看,棚户区改造是住房建设项目,需用大量焊管(燃气用管、输水用管、桩基用管、结构用管等),铁路车辆大量用高强度冷弯型钢、焊管等,机场航站大楼、火车站候车大楼的钢结构建筑大量用焊管。这些重点基建项目为焊管业拓宽了市场需求。由此,为什么无缝钢管业产能利用率低于焊管业,原因在于市场需求彼消此长。

最近国际20国集团(G20)已定2016年会议在中国召开,会议地点可能仍在北京,因此,京津冀和内蒙地区的钢铁(钢管)企业关于环保的达标要求,不仅力度大,而且时间也紧迫。

5、中国钢管发展路线图的走向设计——“瘦身”与“健身”并举。

摆在中国钢管面前的发展问题,首先是处理产能过剩的企业退出,通俗的比喻就是行业要“瘦身。”

5.1用市场规律和法治精神妥善处理产能过剩的企业退出机制。

从钢铁行业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和产能自动退出了市场,是由于他们这部分产能本身太落后,环保也不达标,没有效益只能关门。他们是自我淘汰,目前还没有出现装备较好的企业关门的。

钢管企业退出市场的序幕已经拉开,我国有一定规模的无缝钢管企业已经倒闭的,约有30家中小型企业。产能约300多万吨(也有专家说是600万吨)焊管企业倒闭有十余家中小型企业,产能约100多万吨,其中有螺旋埋弧焊管和直缝高频焊管机组。他们是自行关闭的,主要是亏损的原因,出于两类情况;一种是长期拿不到订单,生产陷于停顿,只能宣布停产,打算出售生产设备或企业;一种是资金链断裂而关停。这有4种类型:有企业盲目扩大产能规模的,负债太多,资金枯竭;有应收账款回笼不了,包括出口的现款不到账,资金周转断档;在跨行业投资失败,资金打了水漂;有连环担保的,为所担保的企业亏损而被拖下水,使自己没顶而沉溺,一损俱损。

以上这些钢铁或钢管企业倒闭,是市场竞争的规律,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从政府层面来观察,由于地方政府工作存在复杂性,前面已叙述了对待对破产企业,存在两难的选择。有地方政府考量到GDP的增长、社会的稳定等因素,希望有大型企业能出手挽救某些陷于关闭的企业,这是因为:产能过剩的企业,资本已沉没其中,完全退出,则损失巨大;若继续生产,从企业来看,则是继续亏损;从市场来看,产能过剩实质上是产品过剩,不让严重亏损企业产品退出市场,不可避免地破坏价格形成机制、危及整个行业的效益;从政策来看,使大量资金配置和固化在亏损的产能过剩企业中,效率低下;而新兴产业又缺乏资金投入,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所以,对已经关闭的钢铁或钢管企业,或已经陷于破产边缘的这些企业,地方政府似宜“忍痛割爱”,让市场规律淘汰其出局。不过,宜慎重妥善处理,就是说,要打造好过剩产能的退出通道。

化解产能过剩,对退出市场的企业,政府需及早谋划,做好预警、平稳过渡,不仅有退出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还有企业资产的处理、企业债务的偿责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国内出台的宏观政策只着重谈到妥善做好人员安置工作,但还缺少操作细节。是否可以参照国外有关企业破产的法律,对产能过剩的企业退出问题,引进法律思维,纳入法治范围。

5.2企业要强体“健身”,提高核心竞争力,联合重组是提高集中度的必由这路。

中国钢铁行业钢的生产能力超过11亿吨,粗钢产量8亿多吨,即使将0.8亿吨过剩产能淘汰出局,还余下约2亿吨产能。这2亿吨产能分布在哪里呢?中国钢管产能约1.07亿吨,2014年钢管产量将突破0.8亿吨,剩余产能约0.2亿吨,又分布在哪里呢?就是说,当淘汰一部份产能过剩的企业后,行业内还是余下了过剩产能,是分布在没有淘汰的企业内。

有专家统计,我国钢铁企业有40%处在“学习曲线”的第1阶段,就是还在“达产”阶段,意味着产能利用率不高,即存在过剩产能,这在大型企业(集团)内也不例外。钢管企业同样如此。大型钢铁企业是钢铁行业的脊梁,大型钢管企业是钢管行业的脊梁,他们如何发展是关注的焦点话题。

5.2.1大型钢铁和钢管企业(集团)既要“瘦身”,又要“健身”

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提出了大型钢铁集团企业的发展量,既要“瘦身”又要“健身”。(曹慧泉,提高内生能力是国企推进改革的根本,《冶金经济内参》,2014年5月20日,第10期,4-5页)所谓“瘦身”,就是要剥离不符合企业(集团)长期发展战略,没有成长潜力,或妨碍整体战略实施的产品生产线与相关的非钢资产,从而使企业(集团)的资产获得更有效的配置,使资源集中到与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相一致的经营重点上来,提高企业(集团)资产的质量和资本市场的价值。所谓“瘦身”,就是要裁减冗员,压缩管理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所谓“瘦身”就是要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在改革中循序渐进地解决好这个历史包袱,使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平等竞争。

所谓“健身”,就是提高企业(集团)的内生能力,这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做好钢管主业的功课,推进生产精益化、产研销一体化、信息化支持下的客户服务三个平台的建设。在关注成本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努在重点行业、细分市场与区域市场形成自身差异化竞争特色,实现产品服务对象由普通用户群向中高用户群转变,提高产品的市场主导能力与盈利水平。二是通过市场化的杠杠实现企业盈利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增值,同时为主业改革提供人员分流、效益支撑的空间。三是策划好三个层面的改革——产权层面、法人治理结构和三项制度改革。

5.2.2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规范公司治理

国有钢铁(钢管)企业,因所有权的模糊性、管理层的任命制、治理结构的不完整性等弊端,目前改革体制的方向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然而,在试行中究竟应如何实施,尚无可复制的经验。近来,中石化销售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简称“混改”)引入25家投资者,引资1070.49亿元,将于2014年11月中旬完成交割。这25家投资者只占30%股份,单个股份的股东最高占比不超过3%,最低者只占0.1%。因此,各界很关注,议论颇多,有质疑者认为“中石化‘混改’被指只为赚钱”。(《报刊文摘》,2014年11月7日,第一版)质疑者认为:“中石化根本不像是‘混改’,并没有触及公司制度及治理层面,更像是一次财务融资,”对此,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认为,“很难形成制约的力量,还是国有股说了算。”“改革必须有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打破垄断,再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因此,有专家认为,“混改”达到“当国有股不再是一股独大、决策权受到制约、监督和追责,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公司才能走上真正的自负盈亏,简单粗放的扩张冲动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抑制。”(李安富、段崇文,从公司治理及资本市场角度看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冶金经济内参》,2014年6月5日)。

5.2.3钢铁(钢管)行业对企业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的大方向应当继续坚持。

前一段时间,钢铁(钢管)行业对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应当说大方向没有错。但有两个目的没有达到,一个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是去产能化。如何解决中国钢企兼并重组出现整而不合,大而不强的问题,日本钢企兼并重组的目的很明确是首先为了做强。日本的经验可供借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并购,是在市场强大压力下促动企业之间自身意愿的并购。二是并购之后,能够顺利推进去产能化和裁员,实现机构业务、人员的整合。例如由川崎制铁公司和日本钢管公司2002年合并成立JFE公司,JFE并购案提出的设想就是:要达到两家企业合并后能够优势互补和协同应对市场挑战,两家公司尽全力策划了均衡、双方平等的框架,合并后专门设置了整合办公室,对双方重叠部门及业务、人员进行了实质性调整,从而精简了机构,优化了产品结构,确定企业新技术发展的方向,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以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了环保投入的力度,在节能环保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上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又如开究了直缝埋弧焊管UOE焊管机组和螺旋埋弧焊管机组生产的钢管残余应力进行了比较,由于螺旋埋弧焊管没有经过全管体机械扩径,残余应力很大,故在石油天然气管线管发展项目上,确定发展直缝埋弧焊管,选择管型为UOE焊管,从而促进高档管线钢板的发展;又如确定高频直缝焊管Φ630机组生产高钢级厚壁管(最大壁厚25mm),因而在工艺上采用接触焊、设备上取消螺旋活套,从而生产的高频直缝焊管可以替代同规格的无缝钢管和直缝埋弧焊管,同时促进了热轧宽带管线板卷的发展。直到现在,日本在焊管技术、板带技术及其产品仍然居于世界前列水平。

三是日本政府在政策上鼎力支持钢企并购。日本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出台了较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如:产业保护政策、产业扶持及振兴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市场竞争秩序政策、海外市场开发资助政策、衰退产业合理化及调整政策、防止公害政策等。以上日本钢企并购的三条经验值得我们深思。我国钢企在前些时间的兼并重组的目标定位于扩大规模,产量要达到行业的排名前10名,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中国钢企在提高集中度、企业联合重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正如中钢协有关领导指出:“中国钢铁行业当前陷入的困境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也没有更好发挥作用造成的。”“建议国家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工信部成立深化国有钢铁企业改革顶层设计机构,研究国有钢铁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和国有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增强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解决只有中国存在的国有钢铁企业重复建设,同质化、盲目竞争的问题和政府规划在国有钢铁企业都得不到落实的问题”。(吴溪淳,探索中国钢铁行业脱困图强之路,《冶金经济内参》,2014年8月22日)。

6、在“十三五”期间中国钢管行业要基本完成结构调整的任务

前面已经阐述结构调整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瘦身”——淘汰落后产能(以环保的标准)和即使不落后但长期亏损的企业,二是“健身”——提高企业在学习曲线上的位置;联合重组,提高核心竞争力。结构调整达到转型升级,需要时间,有一个较长过程,国外的经验和我国钢管行业的实际情况,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调整结构的任务。日本JFE并购案从提出设想到完成实质性整合共花了了6年时间。我们花6年时间(2015——2020年)完成钢管行业结构调整,其实并不轻松。

按2013年钢管实际产量,钢管产能利用率为72.5%,无缝钢管产能利用率为70.5%,焊管产能利用率为73.7%。2014年钢管产能利用率可能升到80%,但过剩产能的绝对值仍然很大,约2000万吨。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很尖锐。

2011年中国钢管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提高集中度的目标是:力争钢管产量排名前20名企业产量之和占钢管总产量60%以上,无缝钢管排名前10名企业(含控股企业)产量之和达到无缝钢管总产量的70%,焊管排名前10名企业的产量之和占焊管总产量的50%,当前钢管业的情况与钢铁行业的有关集中度目标一样,都相距甚远。集中度提不高的原因,一是行业太分散,二是中国大规模关闭企业的时期还没有到来,三是企业联合重组的方向要从扩张型重组为主导转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即转型升级为主导。

关于国有企业联合重组,前一段时间的联合重组,主要由政府指导下产生的,不是在市场压力之下企业自愿兼并的,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对重组发展的目的与诉求的差异存在;市场化程度方面,缺少资本重组平台,国有、民营所有制差异大,市场倒逼机制不成熟,由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关键要解决国有企业体制和机制问题,就能将市场的力量传导到国有企业身上。

2015年将是全面改革“推进年”,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必然会加快。2010年、2013年和2014年由国务院、工信部等12个部委等发布关于企业重组的政策密集出台,从政策面上将要解决阻碍深入改革的种种问题。这是因为,国际经济复苏的进程加快,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强化,制造业对各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再工业化”战略取得积极进展,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兴起和加速回流,并通过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巩固产业优势,2014年以来全球并购交易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分工雏形初现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加快了在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尤其是加快了劳动密集产业向更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的步伐,例如日本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较2012年翻番,达到228亿美元。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势必将促使我国制造业的增长模式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不是依靠要素投入来拉动。

专家估计2014年国内GDP增长率约7.3%左右,预计2015年国内GDP略高于7%,“十三五”初期国内GDP大体为7%,“十三五”后期将上升到8%左右。预示着钢管下游行业需求增长的空间有限,因此,钢管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更严峻。新环保要达标,对钢管企业是更严格的要求。钢管企业要审视自身处在学习曲线上的位置;如果不能达设计产能,又不能达到新环保的标准,继续留在行业里,就没有什么意义;如果处在质量效益乃至品种效益的位置,应当积极参与联合重组,才能确保产业优势。市场是汪洋大海,总有小船孤舟经不起风浪而沉设;但更有航母级舰队乘风破浪。市场象林海雪原,总有病树枯枝在寒冬倒下;但更有千万棵常青树迎接春天的到来。这应了一句古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关键字:钢管 产能 发展)

(责任编辑:00893)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钢铁产业频道: 管带材 | 硅钢 | 板材 | 建筑钢材 | 涂镀 | 不锈钢 | 中文国际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2号楼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010-5166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