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只剩下一个月了。许多人认为美联储将在2015年开始开启加息的过程,并且认为欧洲央行、日本央行也将会加码宽松。但是,这些预测在2015年前11个月都没有发生。
但是,到了12月,国际金融环境可能发生大变。两个当今世界最大的央行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政策可能发生方向性的差异;美联储极可能开启加息之旅。如果是这样,这将是美联储2006年结束升息以后时隔9年多的首次加息,更是2007年9月降息以来的首次加息,政策意义非同小可。而欧洲央行则可能再次为宽松货币政策加码。自从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央行已推行了二次宽松,除在2009年做出过每月600亿欧元的宽松措施外,还曾在今年1月再次启动量化宽松计划,总额超过一万亿欧元,持续到明年9月。该计划从今年3月开始实施,有一定成效,但未尽如人意。
看正面的经济数据,欧元区经济摆脱了衰退,今年以来GDP虽然增长缓慢,但速度却稳中稍微有升。近六个季度欧元区GDP增速分别是0.7%、0.8%、0.9%、1.2%、1.5%、1.6%。其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一直保持在50的荣枯分水岭之上。希腊经济虽经历了重大反复,但未失去控制。欧洲央行的QE或起到了一些正面作用。但是,实施QE的另一个让消费者物价指数摆脱通货紧缩的威胁的目的并未达到。欧元区消费者物价指数年率今年以来基本上在零值上下徘徊,最近几个月的CPI数据分别是0.3%、0.2%、0.2%、0.1%、-0.1%、0.1%。而德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年率也只在零值附近筑底,最近几个月的数据是0.7%、0.3%、0.2%、0.2%、0.0%、0.3%。可以说,QE基本作用应是促进物价上涨,但恰恰是这个最基本的作用没有什么体现。
因此,从经济基本面来说,欧元区有加码宽松的必要。美国可能于本月开始紧缩货币政策,欧元区就更有必要这么做了。目前美国与欧元区的资金的收益率正在拉开差距。9月2日,美国与欧元区的10年期的国债收益差值是1.3650%,而目前这一差值是1.7270%。因此,最近有报道说,一些美国公司更愿意到欧元区发售企业债券。所以,一旦美国开启加息历程,美欧之间的收益率差距会拉得更大,资金会更多流向美国。为此,欧洲必须加大宽松的龙头,免得资金失血。10月下旬以来,美欧之间的资金收益率差值上升较快,欧洲资金失血的潜在风险增大。
在经历了11月13日的巴黎恐袭事件后,欧元区央行在12月实施新的QE措施是最为紧迫和必要的。201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联储曾连续降息。在“9·11”事件发生时,美联储基准利率是3.50%,仅仅几日后就大降为3.00%,很快又降至2.50%、2.00%,到2001年底降低到了1.75%。以后继续降息直至1.00%且维持1%的低利率直至2004年。“9·11”事件使美国经济遭遇创伤,美国民众对经济信心一度受到很大打击,2003年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落入了谷底。而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911天以后,西班牙在2004年3月11日又遭遇恐怖袭击事件,但当时的欧元区经济并没有发生重大波折。这是由于“3·11”事件实际上是“9·11”事件的延续,其冲击力自然也就被“9·11”以后的几年消耗了。
而这次巴黎“11·13”系列恐怖袭击与“3·11”不同,而更类同于“9·11”,是个标志性事件。美国在“9·11”以后致力在全球打击恐怖活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恶性事件的蔓延,美国本土没有再发生此类重大标志性恐怖袭击事件。而巴黎继年初的《查理周刊》枪击案后又遭遇“11·13”恐怖袭击,原因很多。欧洲要杜绝此类事件,以目前的状况,在福利政策、移民政策和难民政策的掣肘下,难度不小。历经70年的和平,欧洲人们早已安于享乐,对各种恐怖活动的认知和应付能力与美国有较大距离。即使德国也不例外。德国最近经历难民潮的压力和冲击,加上大众汽车公司作弊造假事件,对经济和信心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所以,欧洲的信心,在“11·13”事件以后必将遭受重大打击。防范此类事件,需要从根子上解决,然而积重难返,即使仅从财力上防范,欧元区经济和财政都会雪上加霜。
在此情形下,欧元区央行效法美联储就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14年前,美联储以连续降息挽回美国人对美国经济信心,可是,目前欧元区银行基准存款利率已是负利率,即使不说是降无可降,也已几无空间。剩下的选择,只有继续加码QE,那可以实际上压低实际利率,增强经济信心。因此,按通常的逻辑和欧洲的现状,估计最快欧洲央行或在本月会议上正式决定加码QE的政策。过去欧洲央行行长偏于鸽派,而来自德国的委员往往偏于鹰派,不知因德国眼下所受到的压力,会不会改变那些德国委员的观点?
(关键字:金融 美联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