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开始,我国压缩机行业进入了一个滞销调整的发展阶段。据压缩机协会相关数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年初以来,压缩机行业关键性统计指标明显下滑,大体呈现负增长态势。一季度降幅是23%,二季度降幅是10.4%,三季度降幅6.1%。行业重点联系企业中有13家企业生产呈现不同的增长速度,增长水平在59.5%~1.77%。有20家企业呈下降水平,下降幅度则在43.4%~0.55%。
2012年,企业的订单下滑明显,一季度降幅23.5%,二季度降幅9.04%,三季度降幅4.66%。虽然订货量下降趋缓,但是企业普遍反映日子难过,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即使有合同,执行起来也比较困难。重点联系企业中只有9家企业订货量同比增长,且普遍增幅不大,绝大部分企业的订货量下降,下降幅度在1.39%~53.5%,与前几年20%以上的增速相比,呈大幅回落态势。
到2014年,协会重点联系的76家企业中,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的企业占37家,其中,增长20%的企业有14家;与同期相比下降的企业占39家,已超过半数,其中下降20%的企业达18家,形势越发严峻。时至今日,压缩机行业仍然看不到明显的反转迹象,企业发展和经营难度越来越大。
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有的企业在等待市场企稳回暖,有的企业显示悲观情绪,有的企业正在调整发展战略。总之,这些企业都在思考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思考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路线图,思考本企业当前的发展措施和发展动力。在此,根据中国压缩机行业的发展进程和特点,加以总结分析,期望对行业从业者有所启发。
五大动力因素助推高速发展
首先,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压缩机快速发展的辉煌业绩,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路线图下创造出来的,可以引以自豪,但不值得骄傲。概括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社会活力和人的潜力不断释放出来,压缩机和其它行业一样,一批高成长型企业脱颖而出;
二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压缩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进行密集技术引进和样机的模拟仿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中成效突出的一个行业,技术来源便捷,继承性好,研发成本低;
三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大量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开发区建设、制造加工业等方面的高强度投资环境,为我国压缩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大市场;
四是具备基本素质的廉价劳动力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五是自上世纪末开始,很长一段时期内,国际压缩机市场需求一直处于上升通道,特别是对于中低端产品和低价格压缩机设备的大量需求,有力地助推了我国压缩机行业的大发展。
调整方向适应新形势
如今,这些发展要素正在逐步淡出,表现在市场保有量正从需求增长型向饱和更新型转换,固定资产投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产能过剩促使无序竞争加剧,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步弱化,国际市场萎靡不振,产品技术发展由引进和模拟仿制为主向原始创新发展,创新难度、创新周期、创新成本都在加大。因此,我国压缩机面对上述发展环境和自身发展特点的转型,必须调整发展方向和发展动力,才能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第一,市场竞争方向要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移,要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切割更大的市场份额,扩大发展空间。
现在,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压缩机制造大国,总产能占世界产能进一半,但国内市场仍有35%以上份额被国外品牌占领,特别是高端机器如高压、大排量、无油机等仍然是国外品牌统领国内市场。现阶段部分国内压缩机企业在国际市场取得了些许成绩,但大多是零星的成交,而非正式稳占当地市场。即使是与当地经销商达成经销、代理合作方案,对其当地市场的掌控力也有限,根本无法和一些国际知名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稳固把控能力相提并论,更不要提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建立自有营销渠道。
因此,我国压缩机本土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有发展余地,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包括向发展中地区产能转移和并购国际品牌等举措,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我们要学习家电行业中的海尔、格力等品牌精神,敢于在日立、东芝等大牌公司旗下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并在国内市场逐步实现取代。
第二,要集中力量建设国际化品牌,以品牌效应去分割更广阔的市场。
一个信誉好的品牌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生存的灵魂,是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象征,因为品牌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一是品质,包括产品的可靠性、可维修性、节能、环保等硬指标,这些指标不仅要达到行业、国家及国际标准,而且必须有超越的能力,即以客户需求为引导,始终保持先进性;二是能够不断提升售前与售后及应对细分市场的服务能力,将现代装备制造业服务理念植入到企业全体员工理念中,变被动为主动;三是有持续创新的发展机制,品牌后面一定有一支团结、奋发向上、不断创新进取的人才团队。这些内涵是建设国际化品牌的最基本要素。
第三,企业重组整合要向规模效应方向发展。
企业的产业链规模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重要支撑,没有规模效应,就不可能将生产和销售成本降低到最合理的区间内,服务链得不到延伸,更不能支撑创新研发体系的有效运行。我国压缩机从“十五”到“十二五”期间,由于国内市场的大力驱动,使行业规模得到快速发展,但也有些企业在高增长要求的压力下和高利润的诱惑下,片面追求做大,结果是企业被动的兼并、收购与自己产业链无关的弱势企业和没有竞争力的产品,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这种以卵投石的发展模式,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特别是进入一个已经是产能过剩的产品领域,要慎之又慎。
还有些企业怀揣着“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理念,这种理念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过了一阵子小康生活,但现在这种发展环境已一去不复返。因此,在当今国际国内压缩机强手林立的形势下,要多考虑同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每类产品中竞争出几个旗舰型企业,以整合行业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的发展格局。
第四,把行业发展支持重心由主机转向关键零部件、相关原材料等基础技术。
几十年来,对压缩机行业支持的政策面一直偏向于主机产品,包括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财政与税收的优惠,包括节能补贴政策等等;在产业发展方面,随着主机技术的不断成熟,不少企业都热心于主机制造的发展,使主机集成创新技术及创新能力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品打开了国际市场。但这些中高端产品,有人认为是“空心萝卜”,其内部的关键配套零部件大多数是从发达国家制造商手中进口,比如轴承,即便三滤也多为进口。其依赖性和受制于人的趋势不断显现,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受到抑制,已经成为我国压缩机行业的发展瓶颈。
因此,对压缩机行业基础技术的支持势在必行,要建立跨行业、跨专业的创新研发平台、融资平台、发展基金、协调机制,加快主机企业与相关零部件、原材料等科研与生产企业紧密合作的步伐,其中政府与财政的积极引导和支持是关键。
压缩机行业调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理念和措施涉及到方方面面。现在,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也正在使出浑身解术,挖掘创新要素。但这些创新要素,都应围绕方向性战略决策展开,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关键字:压缩机 十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