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从黄冈始发的C5604次列车到达武汉。“终于回来了!”在武汉江夏区一家机械公司工作的团风人张家辉和姐姐张培一同下车。他说,公司已经复工,能回来工作很高兴。
截至4月2日,湖北省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达98.2%,复岗率为85.4%。从“暂停”到“重启”,随着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湖北按下复工复产加速键。
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形成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重要指示,湖北省在做好健康管理、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加快复工复产效率,着力解决企业用工返岗难、物流运输难、疫情防控难、外贸出口难、资金周转难等五大难题,扫清企业复工复产路上的“拦路虎”。
不少企业产能受制于人员和交通管制,复产后的生产情况不容乐观,复工率、达产率较低,无法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用人需求。“工人需要专车接送,办理手续又很麻烦,公司复工困难重重。”赤壁市维达力公司总经理王伟说。
为化解返岗“梗阻”,湖北各地陆续出台政策助力返岗复工,“点对点返岗”“春风行动”“线上双选”……一批实招、硬招,打通了堵点,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3月20日,在咸宁市人社局办公大楼门前,由现场工作人员逐一核对信息、测量体温、查验健康码并分发口罩等物资后,务工人员有序登车,点对点赴武汉返岗就业。
位于黄石开发区的黄石美利林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耐磨钢球生产线,是国内大型矿山企业重要供应商。一个月前,工厂停产,订单无法交付,物流问题让该公司总经理刘瑞急得睡不着觉。刘瑞向黄石市、开放区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求助,指挥部交通组火速为美利林办好了通行证,保障组还提供来黄运送物资的车辆信息,方便美利林联系回程车辆带货。疫情期间,公司共销售近5000吨钢球,保住了70%的订单。3月12日,该公司正式复工后,广西、河南的客户又追加了订单。
黄石新铜都公司是一家生产空冷器、油冷器、水冷器的企业。“发生疫情,属于不可抗力,虽然延迟交货对方可以理解,但这一单迟了,下一单就难了。”公司负责人陈科叮嘱销售人员“花十倍的代价,也要把订单抢回来”。
拼车物流改成专车送货,核载20吨的货车只装1吨的货物。不计成本发货,让新铜都牢牢占据了主动。陈科介绍,截至目前,公司流失的订单已恢复九成。
随着全球新冠肺炎感染人数持续增加,湖北外贸企业各类境外业务受阻,面临着外围需求萎缩、订单流失等问题。
下调出口信保保险费率、开辟金融机构绿色通道、协调行业及地域间复工复产进度、出台《支持医疗防护用品和农产品扩大出口的21条》……湖北积极创造条件惠企援企,稳定外贸基本盘,降低疫情对外贸企业的冲击。
3月21日,为加大对外经贸企业的融资支持,保障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湖北设立融资总额100亿元的应急信贷资金,提供专属利率和信保优惠,支持外经贸企业复工复产。
“我们是湖北过去五年出口额连续排名第一的外贸企业,但是从1月24日起,生产线暂停。”联想武汉产业基地总经理齐岳介绍,随着复工复产的全面启动,基地也开始准备全线生产,挽回出口订单。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不仅可以享受延期纳税申报政策,还用不到2天时间拿到了9.2亿元的出口退税。
“两个月以来,企业的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了很多。”湖北九州通医药集团首席财务官许应政表示,全面复工后,像九州通这样的企业流动资金十分有限。
有企业反映,尽管金融机构积极与企业对接,签订了很多授信,但受贷款抵押物等限制,授信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正式贷款,企业资金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
为缓解复工企业资金压力,湖北省各地税务部门对辖区重点企业实行点对点帮扶,一企一策开展“滴灌式”辅导,分行业、分类别靶向投放惠企、利企政策。为尽快减轻企业复工压力,中国进出口银行湖北省分行主动与近40家实体中小微企业对接,通过降低100多笔贷款一季度利率方式,帮助相关企业减少利息支出近6100万元。
宇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是宜昌市的一家锂电池生产企业,受疫情影响,原材料供应商不见现金不发货。3月15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宜昌市中心支行牵线搭桥,该公司从三峡农商银行拿到了500万元支小再贷款专用额度资金,利率4.50%。该公司经理蒋隆荣说:“没想到政策到位这么快,真是救企业于水火。”
针对企业的困扰,湖北各地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类型和岗位用工特点,帮助企业及时采购防疫必备物资、对复工企业进行台账式管理、派驻专家指导企业落实防疫措施。政府打出组合拳,补齐企业防疫短板后,企业普遍反映防疫压力得到缓解。
为保障防疫应急物资供应,湖北引导有医疗产业基础的地市和企业转产扩产。襄阳市襄州区委书记、区长黄进告诉记者,复工复产以来,襄州区引进湖北银河新上口罩生产线8条,引导盈乐扩能新上口罩生产线3条,积极服务东风井关新上N95和一次性平面口罩生产线各一条,全力服务国铁机电新上红外测温仪系统项目,极大缓解了防疫应急物资供应压力。
聚焦突出问题,坚持靶向发力,一系列稳复工促复产的政策措施出台后,湖北省市场主体对复工复产下半场预期积极。在襄阳长源东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内,870名工人已经到岗,28条生产线全部实现满负荷生产。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11.55亿元的基础上,2020年完全有信心增长10%。
(关键字: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