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投资刺激下,中国钢铁行业“新产能”过剩的局面,被何达平不幸言中。现在,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正愈演愈烈,尤其以钢铁为典型。
“目前,世界钢铁年产能约15亿吨,中国有7亿吨,占比近一半,实际产能超过10亿吨,并且利用率只有70%”,何达平对本报记者表示了他对中国钢铁业的担忧,“这极大消耗了中国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何投身钢铁行业超过40年,目前担任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钢铁业不是夕阳行业
《21世纪》:3年前正值4万亿投资的热潮,你当时提出要防止钢铁产业的产能过剩,现在看来,印证了你当时的判断。
何达平:国家当时就钢铁行业推行“改小上大”政策,但执行中出现了偏差,对扩大后的规模控制不严。在这种名义下,钢厂规模越来越大,导致新的产能严重过剩。
这是我们在导向性和把关上出了问题,单纯以产能来决定扩大,而不是看产品结构、技术含量等指标,更没有控制总量。
当时一股热,我们企业也不能例外。当时我说,我们是搞特钢的,你要我们单纯做大规模不现实。世界上百年老店的知名特钢企业,很有竞争力,规模也就100万吨左右,也没见人家去盲目扩大规模。
《21世纪》:钢铁行业效益下降已持续了较长时间,你如何看待?
何达平:当下外部形势严峻,内需不足,东西多了没好价,最后利润大幅度下降,目前全行业已形成了整体体亏损。原因有两个,一是产能过剩,二是矿粉定价权在别人手上。
不过也不必灰心。2012年,产品结构好的企业仍有利润,虽然利润率下降,但操作比较灵活的钢企,尤其是矿粉低价时大量吃进的,去年利润还有7-8个亿。(2012年中国进口矿石价格区间90-200美元/吨)
我认为,不管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是劳动密集或资金密集型,都有发展空间。钢铁并不是夕阳产业。随着新一轮城镇化的到来,钢铁产业也会全面复苏。
《21世纪》:可是,地方政府拥有“钢铁指标”多少,是衡量政绩的重要表现。
何达平:我之前担心这个问题成为“空谈”,但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强调,会有一些大的改变。
不可否认,多一些产能,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密切有关。但长远看,在地方政府的考核上,蓝天绿水更加强调,如果这个方面的压力一大的话,就会逼着政府去放弃,我想他从政绩考核上会慎重考虑,权衡利弊。
建立退出机制
《21世纪》:对解决当下的钢铁产能过剩,你有什么建议?
何达平:第一,通过技术提升改造,把一部分产能消化掉;第二通过企业的兼并重组来淘汰一部分,被兼并掉的产能不一定还要做钢铁,可以多元发展。实践显示,土地拿出来可能收益更大,前途更大,比如在物流仓储基地建设上。第三,通过淘汰落后,坚决取缔那些高能耗、达不到排放标准的,难道有钱就能随意消耗么?
《21世纪》:但这其中有个问题,我考察过那些所谓的小钢厂,其实具备全部的政府批文。
何达平:这就要建立全新的退出机制。
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不是政府一纸公文就能解决的。
很多时候,那些小厂都是民企,人家把身家性命全部押上去,你政府突然要人家关门停下来,这现实么?
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利用碳排放交易,把这个指标卖给大厂,可以取得一部分资金;二是政府投入,通过行业协会的职能来补偿一部分,毕竟人家买地买设备提供了税收和就业,对地方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企业本身再承担一部分,毕竟是投资决策的失误。三个方面一起努力,退出机制就好办了。
我们国家的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但每年仍进口钢铁1000多万吨,价格也高,这不是我们的硬件达不到标准,而是我们的软件设计、工艺操作、流程掌控等领域没有达到国外的标准,没有掌握人家的诀窍。
比如,我们国家铁路用的弹簧钢,淮钢市场份额很大,问题是我们现在只能生产时速200公里以下的,这与当下的铁路发展尤其是高铁需求跟不上。现在200公里以上的弹簧钢只能依靠进口。我们也下了决心,要在“十二五”内在全国第一个公关这个难题。同时,这也可以消耗一部分产能。
(关键字:钢铁 产能 过剩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