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就在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纷纷对被业内称为“风险高发区”的钢贸企业贷款亮起“红灯”之时,一些迹象显示,钢贸融资开始从股份制银行转向地方金融机构,钢贸风险开始从长三角扩散到其他地方。
日前从云南省银监局获悉,截至2013年11月末,钢贸行业客户在辖内银行机构的表内外授信总额357.11亿元,比年初增加3.9亿元,增幅1.1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辖区内银行对钢贸行业授信呈现出授信机构以股份制银行为主,向地方法人机构转移的特点。截至2013年11月,十家股份制银行对钢贸企业授信169.56亿元,占授信总额的47.5%,比年初压缩9.02亿元;大型银行授信107.32亿元,占比30.1%;而地方金融机构授信77.24亿元,占授信总额的21.6%,比年初增加13.93亿元。除富滇银行外,其余地方金融机构对钢贸行业授信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根据云南省银监局统计,截至2013年11月末,辖内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88亿元,不良贷款率达5.86%,在钢贸行业整体风险暴露看似进入尾声的情况下,地方银行出现开始“接棒”的信号,风险值得警惕。
“很多不良贷款,即使起诉、打官司也无法追回,银行只能通过核销的方式来处理,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一定会让银行重新评估行业风险,包括提高贷款门槛、压缩授信额度等。”一位熟悉钢贸行业的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包括民生、光大、招行、交行、工行、浦发等多家银行都在内部对钢贸信贷进行了严格限制,大部分银行机构基本叫停了单纯的钢贸企业互联互保授信模式,要求客户追加抵押、保证等有效担保,并对表内外的授信总量实行控制。
对一直习惯于利用银行“杠杆”来赚钱的钢贸行业而言,“资金”无疑成为最尴尬的难题。
“对于钢贸企业而言,只有资金运转起来才有可能活下去。目前来看,相比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地方金融机构甚至一些民间资金拆借虽然资金成本高,但是门槛低,限制条款也会更加灵活,贷款会更容易成功。”一位钢贸行业内人士说。上述人士表示,很多地方金融机构和政府的关系更为紧密,一些钢贸商承担了政府的项目,很可能通过政府出面进行融资。
上述人士坦言,尽管可以预见的风险摆在眼前,但是对于地方金融机构而言,最根本的驱动力来自于,这部分被大银行挤出的来自钢贸行业的资金需求,往往也给一些地方金融机构带来可观的收益。
(关键字:钢贸 风险 授信 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