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媒体报道,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地方版碳达峰路线图正加速浮出水面。根据各地披露的“十四五”规划,上海、北京、江苏等多个省市提出力争率先、提前实现碳达峰的要求。地方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案近期密集出炉,整体来看,优化产业、能源结构仍是“重头戏”。值得注意的是,在严控“两高”项目的同时,多地也通过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加大正面引导。
由于各地在经济模式、碳排放总量、结构、行动进展和趋势上均存在差异,因此专家建议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各自达峰方案、达峰重点和实施路径,实现差别化和包容式低碳转型。在配套政策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价格等鼓励性经济政策,引导资金、技术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各地加速出台长期规划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窗口期和关键期。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别降低13.5%、18%。
202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根据今年来各地披露的“十四五”规划,已有上海、北京、江苏等多个省市提出争取率先、提前实现碳达峰的要求,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完成碳达峰目标。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霍学文在“2021中国货币经纪论坛”上表示,目前北京已经实现了碳达峰,下一步将会逐步实现碳中和。北京统计年鉴数据也对此予以佐证,2019年,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已经低至1.81%,而在2010年,这一比例还高达29.59%。
在明确时间表的同时,各地碳达峰具体实施方案也在加速出炉,整体来看,通过优化产业、能源结构实现降碳仍是“重头戏”。
江苏省印发的《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提出,构建“1+1+6+9+13+3”碳达峰行动体系,并表示要推动重点领域碳达峰工作,严控新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持续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和农业四大结构调整,广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体系建设。《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指出,初步构建全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全省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包括上海、宁夏、天津在内的多个省区市碳排放达峰行动相关方案已在加紧编制中。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多数城市碳排放还处于未达峰阶段,因此条件好的地区先行先试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推手。
(关键字:碳达峰 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