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13年下半年的上市公司并购潮,在2014年被推向高潮。截至今年三季度末,A股市场并购重组交易金额已超过1万亿元,比2013年全年的交易额还高。但是,伴随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数量暴涨,重组“搁浅”直至失败的情况明显增多。据悉,2014年内首次公告并购重组1161起,宣告终止的有21起,并购二字背后的种种玄机开始浮出水面。
需做好风险准备行业人士指出,通过并购重组,企业实现了扩张或上下游整合、多元化发展,或者进军新的业务领域,形成并购效应和业务协同,实现财务价值和业务价值的进一步发掘。多因于此,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被演绎得精彩纷呈。
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并购无法做到正常运作,看似谨慎的并购都让人感觉后继乏力,被收购的公司除了失败的,有的被放弃,有的表现平平。而一些收购行为本身似乎只是为了激发股价而制造一点新闻泡沫。数据显示,对于合并、兼并或两者兼而有之的项目来说,最终失败的概率在40%—80%之间。这就意味着,相比最初制定的战略目标,绝大多数并购都将属于失败的项目。
“我们看到并购案例,有超过一半是失败的,这里面包括业务整合所带来的融合产生的价值”,腾讯投资并购部副总经理李朝晖表示,“并购是高度市场化的行为,所以,大家参与的时候要对风险做好足够的准备—很可能是失败的一个结果,这已经是被市场证明的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买保险,都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近一年来,国内并购热潮不断升温,企业并购已成为一种趋势,而风险也在聚集。深圳市中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德平认为,当注册制推行后,A股上市公司数量也将有新的变化,在体量变大的情况下,并购数量再次激增是理所当然的,“当然,并购同样伴随着风险,如存在高溢价收购风险并购,今年大部分并购重组的公司溢价率在100%以上;其次是题材炒作的风险,如有些高溢价、看似并购高成长性企业的案例,可能会出现公司在股价炒高后并购失败的风险;三是跨界收购的风险,有些企业在原产业链上难获取利润点时,选择通过并购转型,但因为各种原因转型失败或依然获得不了利润。”
价格谈不拢是失败主因
纵观并购失败的典型案例,除了政策受阻、审批不畅、企业财务状况盈利前景不达标等常见因素外,重组资产评估价值存在分歧,往往是导致并购终止的主要原因。
据业内人士介绍,并购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就是双方讨价还价。一般而言,企业的资产评估受各种因素影响,如经济环境、行业周期、股票市场趋势等,企业家的心态会发生各种变化,上市公司作为并购方,也会结合自身进行细致考量。
“一个项目谈下来至少半年至一年,漫长的周期也考验双方的心理博弈,在长达数月的重组过程中极易发生变数”,凤博投资董事长常军表示,并购终止有70%—80%是由于评估价值不一致所导致。宏源证券并购部总经理洪涛也指出:“评估分歧确实是并购终止的主要原因,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尤其是收购非上市公司股权,超过60%是价格问题。”
从上市公告中也足以略见一斑。2014年5月13日,远方光电公告宣布,其与深圳先进光电的并购事宜因“双方对具体交易条款无法达成一致”而告吹。而此前1月9日,远方光电宣布了这则总价约6500万元的资产购买消息。公司称,先进光电从事发光二极管(LED)固晶机等设备的研发,收购完成有利于公司整体实力的提升。
此外,在洪涛看来,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并购终止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在并购重组过程中,标的的说法与实际差异很大,往往会导致并购失败。”而且,很多并购都是通过中间人介绍,因保密需要,口头沟通或存在对标的说法不一,上市公司尽调后无法进行下去。
对于此类情形,常军认为,“双方在接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经营理念是否认同。被并购企业的问题、困难要充分暴露,信息对称,不能有保留,在此前提下,把技术亮点、市场优势等完整呈现,获取良好的估值。问题如果不充分揭示,早晚会暴露。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故意夸大优势,掩盖问题。”
(关键字:LED 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