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发布《“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根据《指南》,专项2016年第一批项目将重点围绕五个领域展开。
一是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控制要素。
华北克拉通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成矿机理,将集中在辽东、胶东等矿集区开展研究。重点揭示华北克拉通地壳岩石圈精细结构,构建与克拉通破坏过程相关的成矿系统深部结构、成矿构造背景及其控矿机制;完成综合地球物理剖面1000千米和深部过程解释;查明成矿物质组成与演化、堆积机制和成矿末端效应、成矿流体与成矿作用,建立复杂成矿系统理论模型;揭示深部成矿过程、元素迁移和富集定位机制;查明矿床、矿体定位空间,实现重点矿集区地质结构3000米“透明化”。
华南陆内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物质响应,将集中在钦杭、武夷、南岭和长江中下游区带等重点矿集区开展研究。重点揭示华南北部地壳岩石圈精细结构与成矿背景,构建陆内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构造背景,重塑成矿系统时空演化;建立成矿物质组成时空框架,研究大花岗岩省成因及其成矿关系,研究成矿流体与成矿,建立成矿系统理论模型;实现重点矿集区地质结构“透明化”,查明矿床、矿体定位空间。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将集中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和东部地区的重要成矿区带开展研究。重点揭示青藏高原地壳岩石圈精细结构与成矿背景,构建碰撞成矿系统典型区带岩石圈深部结构与成矿构造背景;建立成矿系统物质组成时空框架,查明成矿过程与金属堆积的定位机制;实现重点矿集区地质结构3000米“透明化”,查明矿体定位空间。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效应,将聚焦“燕山运动”重大事件与成矿关系开展研究,重点研究中生代重大事件深部过程与构造响应、关键部位深部结构;揭示重大事件沉积响应、环境记录,及相应的外生成矿作用,聚焦重大事件相关内生成矿作用。完成综合地球物理剖面500千米与深部结构解释;揭示重大事件深部过程的沉积响应及其资源效应;揭示重大事件深部过程与内生成矿作用和分布规律。
二是深部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预测。
将针对紧缺、战略新兴、能源和“粮食”矿产,研究形成不同成矿背景、成矿类型的成矿规律和三维深部矿产预测理论,建立深部矿产预测方法体系,提出3000米以浅矿产资源三维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
三是大深度立体探测技术装备与深部找矿示范。
重点研究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研发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与设备,开发野外现场快速分析设备与车载集成应用,研发复杂盖层区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筛选与示踪技术。提交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成套技术装备,探测深度能力总体达到2000~3000米,在重点矿集区开展应用示范。储备5000米深度勘查技术。
四是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
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研究深部岩体原位力学行为、采动岩体力学及渗流理论,提出深部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采理论。研发深部高应力岩体变形监测与安全预警技术、深部高应力岩层结构大变形控制技术,开展工程集成示范。
深部矿建井与提升技术。研发深部矿产资源深竖井高效掘进技术及装备,研发深竖井大吨位提升与控制技术及装备,开展相应的工程示范。
五是超深层新层系油气资源形成理论与评价技术。
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原型盆地分布预测研究,将以稳定陆块为重点,研究原型盆地恢复与构造演化过程,查清中新元古代沉积盆地类型、分布与后期改造,对中新元古界领域与区块开展初步评价。编制一批工业化基础图件,包括:陆块区域综合大剖面,关键原型盆地分布,盆地构造演化,重点层系构造—岩相古地理图等。
超深层重磁电震勘探技术研究,将重点研究重磁电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重点突破约束反演和联合反演,降低超深层(6000~10000米)资料解释的多解性;开展基于大吨位低频可控震源的超长排列宽线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攻关,提高超深层地震资料信噪比、分辨率。
■新闻链接: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资源勘探增储要求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等相关部署,科技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2020年。专项主要包括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控制要素、深部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预测、移动平台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装备与覆盖区勘查示范、大深度立体探测技术装备与深部找矿示范、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增储应用示范、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超深层新层系油气资源形成理论与评价技术7项科研任务。专项将形成3000米以浅矿产资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2000米以浅深部矿产资源开采成套技术能力,储备一批5000米以深资源勘查前沿技术,油气勘查技术能力扩展到6500~1万米,加快“透明地球”技术体系建设,提交一批深地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支撑扩展“深地”资源空间。
(关键字:地资源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