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云南铜业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荣光,迎着时代潮流破浪前行,聚力聚智突破创新,奋力书写建设一流企业的新篇章。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回顾我国铜工业的发展史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云南铜业改革发展的历程正是铜工业的一幕幕缩影。在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我们再来管窥云铜故事一二,寻根溯源,以微知著,赓续老一辈云铜人的精神血脉,汲取接续前行的力量。
红色基因代代传
1953年“一五”计划156个项目上马,昆明炼铜厂(云南冶炼厂前身)作为东川、易门铜矿山的配套项目正式立项,并于1958年由国内自主完成设计,创业大幕由此拉开。
一声号召,一生奉献。四面八方的能人志士心怀祖国,迅速集结,云南冶炼厂建设者们住简易木棚,喝水塘水,朝着年产5万吨线锭电解铜的目标日夜战斗。在绿汁大峡谷,矿山建设亦如火如荼,大家喊出“让狮凤山低头,叫绿汁江让路”的豪言壮语,吃糙米饭伴咸菜,用老凿岩机打眼,人推小矿车出碴……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怀揣早日生产出铜的美好愿景,与天斗、与地斗,处处洋溢着革命乐观精神。
1960年5月1日,易门铜业第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简易投产,初步建成一个大型采选联合企业,从此走上了生产与建设的新时期。同年10月10日,云南冶炼厂成功开炉送电,加料正常了,排渣顺畅了,并于27日晚上10点20分放出了第一包冰铜……面对技术短缺、天灾人祸,我们历经坎坷,在曲折探索中艰难前进。矿山以主人翁姿态,建立健全责任制,精简矿山机构,调整劳动组织,到1965年扭转连续四年亏损的局面,迎来生产建设新高潮,产量从1969年到1975年连续7年突破万吨大关。云南冶炼厂积极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在此后十余年,先后建成了2号电炉系统及2号3号反射炉,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1975年至1976年电解铜合格率均达到100%。
成如容易却艰辛。初代创业者既有陈桐源、陈凤梧、安平川等老红军战士,也有张绍霖、晋西等转战南北的有色老兵,正是一代代的传承,我们不畏困难,一切从零出发拼搏奋进,让红色基因镌刻在发展的骨子里。
改制上市春风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地把中心工作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准确吃透政策,把握住市场机遇,大步向前。
云南冶炼厂扬长避短,不断攀登,顽强进取,试行生产任务指令书和协作合同制,实行百分记奖制及“超额利润奖”,随着企业扩权和转轨变型的开展,主动找压力,挑重担,变过去只等上级安排,只向计划负责的状况,把生产和经营效果统一起来,找米下锅唱响“甩之歌”,产量不断创造历史新高,于1992年3月28日累计产出电解铜100万吨。
矿山大搞挖潜改造,强化各项基础工作,恢复奖金制度,建立和完善以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铜金属产量一直保持在13000吨左右,年利润保持在500万元以上。这期间,总结推广了闻名全国的“三强”(强掘、强采、强供)采矿法及150条地下开采技术管理工作条例,开展了以“35905”为主要内容的矿山全面质量管理。同时,面对资源接续的实际,加大在老区深部和外围寻找资源的力度,延长老矿寿命,加快开发新平大红山新矿区,全矿范围内推行了厂(矿)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了“劳动、人事、分配制度”配套改革。
“要把经济搞上去就必须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1992后,云南冶炼厂经过“三项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再次焕发新生。1996年“四矿一厂”(东川矿务局、易门矿务局、大姚铜矿、牟定铜矿、云南冶炼厂)组建成立云铜集团,1998年在云南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云铜集团独家发起,将原炼厂的主体生产经营性资产剥离,成功改制上市,成立了“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完成股票发行工作。6月2日,“云南铜业”在深圳股票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一次性募集资金7.43亿元,成为云南省上市公司中融资速度最快、募集资金最多的公司。
股份制改造及股票上市的成功,给企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成功顶住了国际铜价大幅下跌的影响,改革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在本世纪初,我们结束五十余年工厂制企业模式,建立起现代化公司,再次踏上新征程。
2002年,我们“走出去”,通过对艾萨铜熔炼炉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建成当时全球8座同类炉子中体积最大、厂房占地最小、余热锅炉结构最合理、建设周期最短、达产达标用时最短、第一期炉龄最长的世界纪录,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了对富氧顶吹炼铜技术的完善和重大技术跨越。
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2005年,云南铜业生产高纯阴极铜32万吨、工业硫酸60万吨、金锭4吨、白银300吨、铜线坯6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历史关口。
一路走来,我们始终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激荡改革春风。
赓续荣光创一流
2018年1月8日,经历多次资本运作和管控模式的调整,云南铜业新一届党委成立,新一届党委工作报告总结了云铜60余年的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经验,矢志赓续红色荣光,秉持励精图治、创新求强的企业精神,建设世界一流铜业公司的步伐再次提速。
在雪域高原,亚洲最大、采用“自然崩落法”采矿工艺的迪庆有色普朗铜矿,其整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国内领先,选矿回收率达到90%以上(行业平均回收率87%),2020年首次创利达10亿元。在内蒙古,赤峰云铜异地搬迁升级改扩建工程,自主研发的“粗铜双炉连续吹炼技术”在国内外推广。在闽东沿海,东南铜业40万吨铜冶炼厂正朝着达产达标达效的目标迈进。
目前,云南铜业目前参控股6座铜冶炼厂和11座大中型铜矿山,拥有阴极铜130万吨、黄金10吨、白银600吨、硫酸500万吨的产能,保有铜资源储量481万吨,形成年产精矿含铜11万吨的产能规模,2020年云南铜业以882.39亿元的营业收入连续多年并再次位列云南省上市公司首位。生产的“铁峰牌”高纯阴极铜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被确定为“走向世界的100家中国名牌产品”,产品品牌优势影响力不断提高。
回顾云南铜业改革发展的历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正是它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然而,成绩属于过往,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云铜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坚持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用好党建“法宝”筑根塑魂,坚持推进“两带两创”“党员身边无事故”等活动,全面布局全要素市场化对标,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着力做强资源、做优矿山、做精冶炼,打造硬核竞争力,迈向世界一流。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云铜人将赓续红色荣光,向着诗和远方奋楫扬帆。
(关键字: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