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推进景德镇陶瓷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融入当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
高度重视文化传承,
不断夯实非遗系统性保护基础
在第20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举办窑神童宾祭祀仪式。专业演员身着古代服饰,举着火把,迈着庄严肃穆的步伐登上舞台,以赣剧唱腔演绎清代督陶官唐英诵读祭文的场景,令观者印象深刻。这一幕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一个缩影。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窑神童宾祭祀仪式是景德镇瓷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为江西省级非遗项目,与赣剧这一国家级非遗相结合,更具感染力。
依托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省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支撑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近年来,景德镇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创新发展”的原则,不断夯实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基础。目前,景德镇有手工制瓷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19名。
一直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凝聚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高效保护利用模式。
创新活化文化遗产,
打造“会说话、能出圈”的IP
在景德镇,陶瓷事业寄托着几代人的情怀,承载着瓷厂老员工的感情,记录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为讲好景德镇陶瓷故事、打造具有中国气质的文化IP,景德镇着力保护非遗生存环境,打造了建国瓷厂和陶溪川宇宙瓷厂两大典型。
建国瓷厂是景德镇第一家国营企业、第一家改柴窑为煤窑的企业、第一家生产国家用瓷的企业、第一家高温颜色釉瓷定点企业。对此,景德镇在开发中以保持老厂核心物项完好为原则,采取房屋不落架的方式,抢救性修缮明清时8间老坯房、官搭民烧的徐家窑主体、老罗汉肚窑房,完成龙缸弄老街区建筑立面抢救保护复原工程,重新发掘出晒架塘,修复完成迎祥弄6号老宅主体。
陶溪川项目位于景德镇市东城区,周边企业、工厂众多,曾与宿舍区、居民区交错混杂,基础设施缺乏,绿化率低,居住环境不佳,被列入国家棚户区改造计划。景德镇通过邀请专家团队合作设计,将破败的老厂房打造成全国文化产业示范性标杆,成为江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如今的建国瓷厂和陶溪川,不仅旧貌换新颜,还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有机结合,打造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业态。
建国瓷厂内,明清传统坯房被打造成明清窑座群落,御窑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点。其间,千年里弄陶阳里搭建起“夜演”平台,玉工坊、玉学堂、玉剧场、湖北会馆和丰城会馆形成常态化演艺空间,展现即兴喜剧、戏剧、话剧、音乐剧等文艺表演。以“非遗传承”为依托,陶阳里还打造了陶阳里非遗市集,集非遗体验、传统造物、民俗技艺、生活美学于一体。
陶溪川现已成为来景德镇的热门打卡地,不仅留存宇宙瓷厂的原貌,还聚集了众多新业态。以周末集市、陶然集、春秋大集、邑空间、陶溪川直播基地、邑山智造工坊等为主打的双创业态矩阵,打响了“景漂工匠”品牌。据统计,截至目前,陶溪川有累计超过3万名“景漂”在此创业生活,累计服务“景漂”创客2.2万余名,孵化创业实体3000余家,撬动上下游就业11万余名。陶溪川的“景漂”青年创业平台和创意孵化器,让“景漂”青年成为陶瓷事业的代言者。
精心开展传播活动,让非遗成为人们心头好
非遗要走进群众,需要增加可见度,不断扩大声量。
一方面,景德镇通过组织承办重大主题活动,让非遗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集中呈现;另一方面,推动“非遗+节会”融合发展,以传统节日和大型节会为契机开展各种非遗活动,增强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同时,各景区和景点坚定走“非遗+”的路线,让游客领略独特的陶瓷文化魅力。
此外,景德镇注重跨界合作,将非遗产业发展成利民惠民的大事业。2023年8月8日,抖音电商“焕新非遗”发布会暨非遗产业带扶持专项景德镇站启动仪式在景德镇举行。活动充分发挥电商多场域协同的优势,通过日常经营培训、商品卡流量扶持、达人溯源直播等多项举措助力非遗特色产业发展。此举创新了景德镇陶瓷的传播和销售模式,通过专项助力,计划一年带动非遗产业带商品销量超3000万件,让景德镇陶瓷的价值得到更大发挥、带动效应更加凸显。
(关键字: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