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行业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华商务网> 装备制造> 装备制造> 行业动态> 企业动态> 机电

“两型”中联:科研院所转制的成功典范

  • 2012-9-19 9:05:25
  • 来源:红网
  • 作者:
  • 投稿
  • 打印
  • 收藏
  • 分享到:
导读: 中联重科捷报频传,在获得“两型”示范单位后,新近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来自湖南长沙的中联重科以848亿元的销售收入位列第127位,领跑入围该榜单的8家湖南企业,成为湘企龙头。
关键字: 中联 科研院 500强 中联重科

作为从国家科研院所改制而来的企业,湖南本土培育而出的中联重科一直以创新为主线,力求在制约公司和行业技术发展的难题上获得突破。中联重科成立二十周年来,不断自我突破、科研创新,以强劲的发展势头与高度责任感的企业精神,对推动推动湖南经济增长、促进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即日起,红网将推出《“两型”中联》系列报道。

中联重科捷报频传,在获得“两型”示范单位后,新近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来自湖南长沙的中联重科以848亿元的销售收入位列第127位,领跑入围该榜单的8家湖南企业,成为湘企龙头。

先试先行 走出科研院所转制之路

说起国内工程机械之都——长沙,中联重科是当仁不让的工程机械标杆。中联重科的诞生,是科研院所转制的成功经典案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研院所因科研和生产、市场的脱节,大量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有效转化。为此,1985年,国家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而建机院的科研费、事业费也随之裁减。

为了继续得以生存和发展,研究院以各研究室为主体,拆分了20多个承包单位,跟市场接轨,进行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短时间内,科技人员收入明显提高,工作积极性大为增强,科研开始注重与市场相结合。

然而,这条道路却越走越逼仄。高新技术成果愈发减少、科研后劲明显不足……而各单位实行技术经济承包,使得建机院的管理畸型化为“室主任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整体实力日趋下降。

这让詹纯新意识到:没触动深层体制弊端的改良是行不通的。只有战略性思考才能够带动研究院在体制变革当中走出困境,科技体制改革就一定要有载体。必须寻求体制上的创新!必须走科技产业化之路,使科研、开发、生产和经营以一种市场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

198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鼓励科研机构发展成新型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发展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科技机构。这为建机院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莫大的鼓舞与支持。

1992年,由董事长詹纯新带领的7人的创业团队凭着50万元借款,创立了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托建机院雄厚的科技实力,中联公司很快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混凝土输送泵。1993年,公司创造了400万元产值,实现利税230万元,该院在科研体制改革中找到了突破口:第一步成功了,中联公司这个载体不错,做产业是对的。

创业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迷糊创业团队清晰的头脑: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渐渐浮现出质量问题,是继续销售产品获取利润还是对问题进行大整改,维护这个新生的品牌?

1994年3月,建机院毅然做了这样的决定:停产!全部技术人员都去做售后服务,同时对产品进行改进。这个决定颇具战略眼光,到7月,公司推出了第二代产品,虽然停产了半年,但全年净利润却达到了1100万元!

中联公司是从研究院走出来的,就要主动承担起行业技术提升的重大责任!带着这样的责任感,创业团队提出了“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整体思路。

而在当时的思路,居然和现在“两型社会”的要求不谋而合!“科技产业化”,是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产生经济效益;“产业科技化”,则是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的工业产业,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最终达到全行业科技化、集约化发展。

到1996年,中联公司完成产值1.2亿元,实现利税4200万元。公司发展了,对科研的投入也得以加大。很快,一大批技术先进、适应市场需要的科研成果陆续问世。

但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逐渐发现,自身也面临着“瓶颈”,最大的问题是建机院作为传统科研机构,其人事、分配等体制存在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弊端,随着建机院的机构和人员越来越多地并入公司,论资排辈、因人设岗、平均主义等几十年累积的体制弊端,使得这个高科技企业面临着危机。

坚定决心 科研院所转制成典范

面对这样的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求呼之欲出,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产权关系结构的改革。

而此时,经国务院同意,科技部、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于1999年联合发布《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拉开了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序幕。这进一步鼓舞了建机院深化改革、建设真正现代企业的决心。

也就是这一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全面完成对中联公司的产权结构改革,将其改制为由建机院控股的股份制科技型企业——中联重科,改变了投资主体的单一化,为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公司内部科学管理铺平了道路。

2000年,中联重科A股上市,在改革大潮中,建机院彻底融入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投入的主体。而中联重科也成为一家没有母公司的上市公司。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的短短6年,公司营业收入由40多亿增至848亿元,利税由7.57亿增至近120亿元。2010年,中联重科H股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上市,在改革大潮中,中联重科构建了股权多元化、治理结构科学的国际化运营体系。

通过持续的体制改革,中联重科完成了从研究院上市公司、全球化公司的华丽转变,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唯一一家A+H股上市的公司。

这一系列的改革,使中联重科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眼中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典范。此外,中联重科的转制还收获了与“两型湖南”相符合的成效:通过对优质资源的重组与合并,让企业获得了极大的生产推动力;对大量社会资源注入新机制与新技术,将其转化成了企业长足的发展力。

(关键词:中联 科研院 500强 中联重科)

(责任编辑:00495)

相关信息

研究报告

推荐资讯
研究报告
【免责声明】
中华商务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装备制造频道: 装备制造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2号楼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010-5166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