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的报道引起了大宗商品市场的广泛关注:美国大宗商品市场监管当局就金属价格虚高的问题向数家公司展开调查,而其中的调查对象就包括了嘉能可(Glencore Xstrata)(GLEN.L)。另据外媒透露,高盛、摩根大通亦收到传票。
嘉能可是世界上最为神秘也最具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交易商,掌控着大宗商品领域绝对的话语权。
它开始被中国市场熟知源于2012年中,当时,它与江铜打起了一场长达数月的逼仓与反逼仓大战。
嘉能可先是通过操作铜库存,造成现货市场铜供应短缺,使得空头们难以买到现货用于交割。另一方面,他们在期货市场上不断吃进多单推动铜期货价格上涨。
若不是江铜最终克服困难将巨量的国内铜运往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旗下交割库进行交割,那作为最大空头的江铜将不得不选择现金交割,从而遭受巨额损失。
“LME市场对国内金属市场和企业影响实在太大了。”富宝资讯铜负责人雷连华说,“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起一场‘地震’。”
据了解,目前已有31家央企获批参与境外期货市场。“据估计,这些企业掌握了中国90%以上的金属产量,而它们在LME市场上的仓位能占到自身总仓位的50%以上。”一位业内人士说。
而这还不包括大大小小通过各种渠道参与LME市场的中国贸易商,据介绍,铜这一品种最为夸张,几乎所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铜贸商都参与了LME市场。
投行控源
对于这些活跃在海外市场的中国金属贸易商和终端需求企业来说,外界对于大宗商品巨头涉嫌操纵LME市场的怀疑并不是空穴来风。
这些企业很早就觉察出了市场的异常。“我们业内现在都用大门进,窗口出来形容LME旗下的交割仓库。”一位中国铜贸易商向记者表示,“3-5个月的提货等待时间都算得上正常,最长的甚至要排18个月。”
由于长期多进少出,LME旗下全球仓库内的金属大多都已堆积如山,铝、铜等库存均处于历史高位。“但就算是仓库里的铜都堆到大海里去了,仓储公司也还是让我们一等再等。”一位铜冶炼厂人士愤怒地表示,该人士认为仓储公司的这一行为是有意为之,人为地增加了获得现货所需等待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仓储公司的实际掌控人正是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行及嘉能可、托克等大宗商品交易商,他们均在最近3年内才开始大肆收购金属仓储业。
“LME旗下注册交割仓库的仓储费用高昂,仓储公司有意减慢出货速度可以赚取更多收益。”雷连华说,“不过显然,大投行们进入金属仓储业,目的可不仅仅是获得一点仓储费那么简单。”
雷连华表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投行还有另外一种“反常”举动。
据介绍,投行对库存的热爱似乎已到了“痴迷”的境地,除了限制出库速度,还疯狂地吸收金属货源。
“如果生产商或贸易商将金属存储至自己的LME仓库,仓储公司就会为他们提供低成本的融资业务,这令生产企业及贸易商难以抗拒,吸引了大量本该流入现货市场的货源。” 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王蓉告诉记者。
据保守估计,目前LME的金属库存中有65%都来自于此种合作方式。
但王蓉表示,能提供这种业务的仓储公司并不多,只有投行背景的才能做到,即便是嘉能可都只能“靠边站”。 尽管无法给生产商提供如此巨量的融资支持,嘉能可也可以通过自身与生产企业的关系拿到大量的金属,然后再和投行“勾结”,获取低成本的融资。
中国企业无奈“被坑”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生产企业为能拿到更低的融资利率,还会与投行签订结构性的仓单抵押融资协议,即投行有权以双方约定的价格从生产企业购买现货。
而此项业务正是投行的“最爱”,据了解,目前结构性的融资业务占到了LME仓单抵押融资的50%以上,这意味着投行们掌握了巨大的LME金属库存。
那投行这么做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仅从增进仓储费的角度,投行们肯定不会如此大动干戈,这仅是它们抛出的一个幌子。”王蓉说。
据介绍,投行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巨量金属库存后,再加上它们对出库速度的控制,就可以通过影响显性库存左右市场预期,增强他们在期现市场上套利操作的成功概率。
“例如,在期货远期合约升水的正向结构下,投行先建立期货空仓,头寸与其掌握的仓单相当,然后投行再将手中握有的巨量仓单注入自己控制的交割仓库,造成显性库存增加的假象,使市场出现供应增加的预期,从而使期货空头获利。”
而在这场按着剧本演的游戏中,作为投行们的对手方,许多中国企业及投资者则一次次被“玩弄”,遭受了巨大损失。“而可悲的是,有不少中国企业甚至连自己是被怎么算计的都一无所知。”王蓉表示。
现在,随着外界质疑越来越大,美国、英国的监管机构都已开始对此事件展开了初步的调查。而投行们在赚得盆满钵满后,也纷纷变卖大宗商品资产,准备抽身走人。
王蓉表示,如果真的存在操纵市场的行为的话,用交易行为和旗下仓储公司仓单变化去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问题所在。
“但无论调查结果如何,中国企业无疑已经蒙受了巨大损失。” 雷连华认为。
(关键字:美国 大宗商品市场 金属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