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南日报报道,2012年,钢铁行业“寒流肆虐”。
华菱钢铁集团直面现实,两眼向内,攻坚克难,逆势而上:1至10月份,一举减少银行有息负债73.18亿元,挖潜创效62.63亿元,吨钢挖潜459元;尤为可喜的是,10月、11月,旗下涟钢、衡钢两家子公司,连续两个月实现单月盈利;11月,旗下湘钢也实现扭亏为盈。
在市场的寒冬中,华菱,终于从浓云密布的天空,感受到了一缕明媚的阳光。
1公斤钢铁抵不上四两猪肉,钢价回到18年前水平,钢铁行业由寒冬进入极寒
“1公斤钢材价格抵不上四两猪肉”,成了今年初“两会”期间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
这并非夸张。年初1吨螺纹钢价格大约为4700元,平均每公斤4.7元;而最便宜的猪肉每公斤已接近26元,一公斤钢材价格的确抵不上四两猪肉。
8月24日,中钢协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已降至103.28点,而1994年该指数刚推出时为100,相当于钢价已回到18年前的水平。
钢材卖出白菜价,主要还是产能过剩“惹的祸”。中国钢铁行业现有产能已超过9亿吨。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国内钢材消费加上出口不足7亿吨。产能过剩,钢材价格自然难以坚挺。
雪上加霜的是,中国钢铁企业所需铁矿石却被人牢牢“卡着脖子”。目前,全国钢铁企业铁矿石70%需从国外进口;而全球铁矿石市场主要已被澳大利亚的力拓、必和必拓与巴西的淡水河谷3家企业把持。铁矿石价格高企,致使中国钢铁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市场需求低迷,产能严重过剩、成本居高不下,这“三座大山”把中国钢铁产业几乎逼到了悬崖边。
11月14日,中钢协发布信息称,1至9月,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整体亏损55.28亿元,而去年同期盈利837亿元。
从微利到亏损,中国钢铁行业,被形容由“寒冬”迈入了“极寒”。
曾在钢铁行业一度光彩照人的华菱钢铁集团,日子同样十分艰难。
今年前3季度,华菱钢铁集团因钢材价格下跌导致减利达76.96亿元,平均每吨钢材减利634元;加之华菱几家子公司地处内陆,每年近2000万吨铁矿石需从海外进口,仅此物流成本,就比沿海钢铁企业多出了10多亿元。
华菱,压力不仅仅来自外部。
有资料表明,华菱钢铁主业“十一五”时期完成投资约500亿元,虽已快速形成2000万吨以上的产能,但举债规模却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每年利息负担在30亿元以上;而且新项目产品开发跟不上,无法按计划达产达效,“小马拉大车”,难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改变重硬件轻软件、重发展轻管理、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做法。”华菱钢铁集团董事长曹慧泉说。
据统计,2011年,华菱钢铁集团旗下3家子公司,20多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超过半数在行业排序中“垫底”。铁前(炼铁及其前面的工序)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差距最多时达200多元/吨。有人形象地说,在“起跑线”上,华菱就输掉了一大截。
“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就只有改变自己!”高扬成本领先战略,减债降负,挖潜增效
今年春节刚过,华菱钢铁集团一支考察队伍来到了河北钢铁集团子公司唐钢。考察组一行深入车间,看现场,听介绍,震撼不已:无论是生产、采购,还是研发、销售,华菱差距都不小;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人家为何做得比华菱好?
管理出效益!仅以吨钢综合成本为例,唐钢便比华菱低了200多元。
“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就只有改变自己!”唐钢人朴素的表述,强烈地撞击着华菱管理层的心扉。
4月,在华菱2011年度业绩发布投资者见面会上,曹慧泉掷地有声:华菱钢铁将由过去的单纯追求精品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调整为成本领先条件下的差异化发展战略,着力减债降负、挖潜增效。
以唐钢为标杆,变差距为动力,华菱集团同时推出九大举措,并锁定挖潜增效目标:全年减债降负100亿元,挖潜增效86亿元!
两眼向内、挖潜增效,一场更加艰巨的扭亏增盈攻坚战在华菱钢铁集团打响:
——降低铁前工序成本,不再输在起跑线上。把握采购节奏,优化国内外矿石采购比,降低采购成本;加大水陆联运,降低物流成本……1至10月,涟钢铁前成本与行业平均水平差距缩小到64元/吨以内,有7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好于行业平均水平。
——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湘钢铁矿石库存降到100万吨左右,煤炭库存降到一周左右消耗量,1至10月降库存减少资金占用达15亿元。
——组建进口矿采购中心,从源头降成本。华菱3家子公司铁矿石采购多年各自为政,难免踩空市场步伐。今年7月,华菱握指成拳,组建进口铁矿石采购中心。短短3个多月,采购进口矿313万吨,平均采购价格比同期普氏品位62%铁矿石价格指数低6.43美元/干吨。
——提高资金运转效率,有效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华菱钢铁集团近年负债率在70%以上,债务居高不下,每年30多亿元的利息,压得企业喘不过气。通过减负挖潜,1至10月,累计减少有息债务73.18亿元,减少财务费用支出2.58亿元。如衡钢今年前10个月便降低有息负债14.4亿元,减少利息支出4091万元。
——抓新项目达产达效与新品研发,提升经营效益。湘钢5米宽厚板、涟钢2250热轧板生产线、衡钢720轧管机组,都是全球一流的装备。但投产几年,都未达产达效,“大个头”吃不饱。华菱充分发挥新装备优势,加大新产品研发,在全国重大工程项目中,华菱高端产品开始打响品牌,与国内一流钢企的产品价差在逐步缩小。湘钢“超厚、耐蚀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用钢”,为港珠澳大桥建设首批提供980吨钢板;涟钢品种钢接单量一路向好,今年三季度一举拿下中石油的3万吨X80订单;衡钢720、180机组产量和设备有效作业率均创下历史新高……
能力是柴,激情是火,背水一战的4万多名员工,心头燃起攻坚克难的熊熊火焰
“攻坚克难,仅有能力还不够,还须充满激情;华菱要在钢铁产业20年不遇的困难中挺过去,必须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一路从班组、车间摸爬滚打上来的曹慧泉,对广大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华菱集团把广泛发动职工、全力依靠职工、充分信任职工,作为“挖潜增效、扭亏解困渡难关”的着力点,激励政策相继出台:一批80后员工得到重用,年轻人走上了市场、研发、营销、采购一线;薪酬向生产一线倾斜……
一系列举措,激发了员工群策群力共渡难关的激情。
湘钢员工献计献策5668项,目前已实施1601项,石灰石替代石灰用于转炉炼钢、提高连铸金属收得率等建议推广后,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
涟钢1至10月,185个已完成的“群策群力”项目,实施期间创效8000多万元,其中缩短出口材交货与结算周期项目,通过打破部门之间的“墙”,缩短结算周期36.2天。
近年,华菱年年都在降成本,今年降成本目标更大。衡钢这种成本控制一惯较好的企业,‘针尖削铁’还有可能吗?
“有!”衡钢将“削铁”的利剑举向自身:大幅裁减劳务用工,不养“工人贵族”。
至2011年底,衡钢劳务用工达2678人,平均每两个正式工就有一个临时工“助理”。2012年测算的劳务费用约1.5亿元,仅此每吨钢管就增加人工成本约100元。
今年,衡钢痛下决心,一举裁减40%的劳务工。
1100名临时工走了,正式工顶替上!
如今在衡钢,矿石筛分、废管装车、炉子清理、钢管包装、芯棒和定径辊加工、清洁卫生等苦脏累活,大部分已由正式工承担。
孟小红,从能源分厂检修钳工岗位分流至180分厂干起了司炉工。他虚心学习,短时间即能独立上岗。工余时间他还学习定径机操作,一岗多能。他还利用以前的工作经验,学习水泵房无人值守操作知识,为180分厂第一时间实现水泵房无人值守创造了条件。
截至10月底,衡钢通过清退劳务和外委用工,今年共节约费用1025多万元;而且以后每月还可节省330万元以上。
钢铁产业寒冬可能还将持续5到8年。向综合性产业集团转型,赢得行业洗牌的主动权
“钢铁产业的寒冬还会持续多久?”
“未来5到8年,中国钢铁业将进入一个痛苦的转型调整期。‘去产能化’将成为钢铁业的未来趋势,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完善退出机制等,将成为钢铁业发展的关键词。”曹慧泉对未来的形势做了如此判断。
转型调整期华菱出路何在?创新!
“华菱钢铁主业不再追求规模扩大,关键是做精做强,”曹慧泉介绍,在做精做强钢铁主业的同时,华菱也在寻求新的产业布局,稳步由钢铁集团向综合性产业集团转型。
钢材深加工,无疑是钢铁企业最看重的产业链纵向延伸。湖南工程机械、汽车两大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为华菱在汽车零部件、钢构件等钢材深加工产业带来了市场机遇。6月6日,华菱与安赛乐米塔尔签署协议,将合作重心转向汽车板,生产高端汽车面板。这是华菱在下游深加工领域的又一大动作。借助其先进技术,华菱在国内高端汽车面板市场可望后发赶超,实现产品结构战略转型。
湘钢与山东胜利钢管合资组建钢管公司,利用湘钢宽厚板生产焊管。建成后产能将达70万吨,可生产螺旋焊管、直缝焊管、弯管等产品,预计年产值可达45亿元。
向相关多元产业横向拓展,华菱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
借鉴收购澳大利亚FMG铁矿石公司股权的成功经验,7月,华菱集团联合湘煤集团、湖南发展集团,共同成立华晟能源投资发展公司,打造页岩气勘探、生产、储存、输送、后端综合利用的产业链。
华菱还利用现有的岳阳港、湘江沿岸码头、长株潭国际物流等物流载体,提高水运比例,节约物流成本,大力发展物流产业。
产业投资、金融投资、私募投资等方面,华菱这几年也是可圈可点,目前管理的金融资产规模已超60亿元,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金融支持,有望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
华菱涉足资源控制、钢材深加工、物流、节能环保、金融等产业,1至10月创造了近10亿元的效益。
“节省是不要成本的利润”。尽管多元产业发展势头喜人,曹慧泉对钢铁主业挖潜还是“念念不忘”:“我们的主业与行业先进水平比,还有57亿元的成本差距,2013年吨钢成本还要再降300多元!”
【短评】看谁笑到最后
我国钢铁产能在经历全面短缺、局部过剩、结构性过剩后,已步入全面过剩时代。微利甚至亏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中国钢铁产业的常态。
中国钢铁产业再次迎来明媚的春天,前提是产需平衡。这意味着中国钢铁产业的走势,不再是扩大产能,而是去产能化。
去产能化,意味着一些企业要关停并转,这无疑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在市场的丛林法则面前,去产能化也是不以人的意志、资本意志为转移的结果。在这场“苦熬”中,就看谁能笑到最后。
华菱钢铁集团寒冬中倔强前行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钢铁产业在走过规模与投资驱动阶段,步入创新驱动阶段后,两眼向内挖潜、提升产品档次、提升服务能力、争创细分市场优势,应该是钢铁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向上下游产业纵向延伸与相关产业横向延伸,也许是钢铁产业规避市场风险的不二选择。
(关键字:钢铁 华菱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