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一滴水珠可以折射阳光,一朵浪花可以感受大海,从市场主体中可以透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走势。即日起,新华社开设“走进市场主体”栏目,以融合报道的方式带你走进企业、工厂、店铺、研发中心等,通过来自市场主体的生动故事、鲜活场景,展现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光明前景。
“请开灯。”
记者来到这家钢厂车间探访,先提出这样一个请求。因为这里竟是一片黑暗,车间不开灯就能运行!
建设“黑灯工厂”、打造“工业大脑”、探索“零碳钢铁”……虎年新春,走进中国宝武的生产现场、数据中心和实验室,记者对于钢厂的传统认知和印象彻底被颠覆。
从“体力炼钢”到“指尖炼钢”
灯火通明、炉火通红、热浪滚滚……谈到钢铁厂,很多人会脑补这样的画面。
记者随着宝钢股份冷轧厂主任工程师阮星谊走进热镀锌车间,里面一片黑暗。打开照明,才能看到头顶上的无人行车设备抓着约2米高的冷轧钢卷来回穿梭,大工业生产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个由中国宝武旗下宝钢股份精心打造的智造项目,2020年入选世界经济论坛评出的全球“灯塔工厂”,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代表。
控制这个偌大车间运行的,是一个不大的集控室。4名操作员坐在电脑前,监控各种生产参数。旁边的大屏上,各项运行指标、生产绩效一目了然,实时动态更新。
“车间里已经没有纯粹的体力活了。”宝钢操作员赵昀说。从“体力炼钢”到“指尖炼钢”,有大量的新设备和新知识需要学习。赵昀所在的班组以“80后”为主,最年轻的技术员是1998年出生的。
让“黑灯工厂”顺畅运行的,还有一张无形的工业互联网。基于人工智能的视觉检测,让检测效率提升了70%;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生产,让材料成本一年削减了1500万美元……中国宝武工程科学家、宝信软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钱卫东报出的一串数据,展示了钢铁巨人的轻盈舞步。
“随着设备和设备、设备和系统、设备和人的互相连接,宝武将积累大量数据,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一个‘钢铁工业大脑’,很多工作由系统代替人决策。”钱卫东描述了这样一幅图景。
走出“黑灯工厂”,记者看到一幅标语:“为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冷轧厂而努力奋斗!”
从“最大”到“最好”,粗钢产量突破亿吨、跻身全球第一的宝武有了新的发展目标,这也是中国钢铁业的转型升级方向。
既“吞吐物料”又“吞吐数据”
外表看,仍是普通的工业厂房;走进去,却大有乾坤:一台台服务器整齐排列、荧光闪烁,工业风瞬间切换到科技风。
“你在网上看个视频、买件东西,所需要的数据很可能是在这个基地计算和存储的。”在离宝钢厂区十多公里的宝武罗泾基地,宝信软件IDC事业部总经理毛淑华告诉记者。
十年前,扎根此地的宝钢中厚板厂启动迁址,宝信软件的“宝之云”数据中心随后进驻,将过去的钢铁工厂变成了现在的算力枢纽。
在“宝之云”罗泾基地的会议室里,抬眼就能看到长江。“钢铁厂遗留的巨大厂房、高可靠供电系统,靠近长江的供水优势,是新兴的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梦寐以求的资源。”宝信数据总经理夏亮说。
目前,“宝之云”罗泾基地共有超过3万个机柜,服务器总量超过50万台,是全国单体密度最大的数据中心。
从吞吐生产物料,到吞吐海量数据。“宝之云”数据中心不仅满足中国宝武的智能制造需求,也服务于国内的头部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用户。根据中国宝武发展规划,除了钢铁主业作为基础,新材料、智慧服务等新产业也是重要发展方向。
产品“高强” 产业“低碳”
走进宝武中央研究院,记者见到:车型从最早的桑塔纳到最新的智能电动汽车,钢板强度从开始的300兆帕到目前的1500兆帕……一块块不同时期的汽车板,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目前,全国每两辆轿车中,就有一辆使用宝武的汽车板。“量的领先后,宝武如何适应新发展格局,把汽车板做得更好?”在研究院,记者见到了首席研究员王利。“现在,很多汽车厂给我们提出了低碳钢甚至零碳钢的需求。”和汽车用钢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王利,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绿色低碳。
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所有钢铁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为控制车身重量,材料就得轻量化发展,又要保证安全,就倒逼钢厂不断研发更高性能的高强钢。”王利说。
钢铁生产过程也要减碳。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说,根据规划,到2035年宝武将实现“亿万千百十、五四三二一”的远景目标。其中的“亿”指亿吨级粗钢产量、“三”指吨钢减碳30%。
目标指引行动。记者采访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宝武将建成中国第一条零碳高等级汽车板生产示范线。
中国宝武上海基地所在的吴淞口,万里长江奔流入海。从“老大”迈向“强大”,新的一年,这个钢铁巨人又开启了加速向前的新航程。
(关键字:钢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