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节能补贴政策刚刚退出市场,家电企业通过虚报数据等手段骗取补贴的审计结果就已披露,随着调查的深入,家电市场在刺激政策之下更多的隐秘或暴露在阳光之下。
近日,审计署对2011年度和2012年度中央财政拨发给天津、河北、上海、广东、四川等18个省、市的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类三个款级科目资金进行了审计,发现包括格力、雪莱特光电、上海大众汽车等行业龙头在内的384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资金16.17亿元。
其中,家电企业的集体骗补引人瞩目,长虹空调、格力、格兰仕空调、TCL空调、美的空调、乐华电视、长岭冰箱、扬子空调等8家知名家电企业“榜上有名”。其中违规套取中央财政高效节能空调补贴金额超过2000万元的有格力、宝鸡长岭冰箱,空调行业龙头格力以多报节能空调数量的方式,违规获得补贴资金2157.76万元,骗补金额居在列家电企业首位;陕西省宝鸡长岭冰箱有限公司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家用电冰箱推广项目通过虚报电冰箱推广申报资料,骗取中央财政五大类节能家电推广补贴资金2093万元,居次席。另有TCL空调、格兰仕、长虹等三家家电企业分别违规获取补贴资金1830.88万元、1779.4万元、981.78万元。
此前在每项家电刺激消费政策出台之时,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牵头部门都会强调,严厉打击骗补行为,对发现问题的企业进行从严处罚。在相关政策管理办法中,也会明确列出监督检查章节。但此次由国家权威部门来公布审计结果还是第一次。
在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中,家电企业的骗补手法如出一辙,均为虚报节能家电产品销量。根据节能补贴的规定,在消费者购买一二级能效等级的节能空调产品时,可享受到每台350元至850元不等的补贴额度。可是这部分钱并非国家直接补贴到消费者手中,而是由空调生产企业或者销售渠道先行垫付,这给企业暗箱操作提供了空间。
在利益驱动下,家电企业伙同经销商进行数据造假。由于家电产品的节能标识是由企业自行粘贴的,原本无法进入补贴行列的产品贴上节能标识就可摇身一变享受节能补贴,一些三级能效的产品也被贴上二级能效标识。
家电企业的这种违规行为一方面通过骗补损害了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使得消费者购买“价格虚高”不符合标准的产品,由于耗电量名不副实,用的时候电费并没有节省,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家电企业集体骗补行为暴露出政府用财政补贴的方式促进节能能效的监管乏力。早在国家审计署公布此次审计结果之前,媒体已经多次披露过多家家电企业涉嫌骗补。例如,2010年9月,《瞭望东方周刊》专门在市场上选取了11个市场主流品牌、随机购买了30个空调器样本,分别委托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电器能效与安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了空调实际能效比检测。检测报告揭露了一些空调厂家通过能效等级造假和虚标能效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事实。另外,虚增销售数据也令人吃惊,一位用户仅购买了两台空调竟然被夸大成52台。
目前,家电企业对能效等质量的检测主要采取送检的方式。据媒体调查发现,家电企业可以针对同一型号产品开发出专供质检部门检查的“特供机”以及面向市场发售的“大众机”。“特供机”专供检查领域,以便换取政策支持并获得补贴。也就是说,厂家在送检达到一级能耗标准后,即便其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达不到一级标准,仍然会贴上一级能耗的标识,以此来骗取更多的节能补贴。
无疑,国家实施节能补贴的愿望是给消费者实惠,促进节能产品的普及和拉动产业升级。虽然愿望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政府的“无形之手”除了孳生了家电企业的骗补行为之外,还使该行业对政策产生了依赖、透支了市场。
虽然,客观上,包括节能补贴在内的家电刺激政策确实起到了拉动需求的作用,但也蒙蔽了企业的双眼,给企业造成了虚假繁荣的幻象,当刺激政策退出时造成产能过剩等副作用。作为白色家电行业龙头的美的是一个典型代表,2011年之前,美的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的营收增速,并在2010年一举突破千亿营收大关。连美的相关人士也坦承受益于家电下乡等消费刺激政策。但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在政策逐步退出和市场不景气的双重压力下,美的空调、洗衣机的营收开始急剧下滑。
家电行业作为充分市场化的产业,还是要尽可能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遵循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让市场按照其自有的规律去发展,慎用政策刺激来拉动市场。否则,刺激政策很可能过度透支未来的消费,导致市场扭曲,诱发产能过剩危机。
(关键字:家电 家电企业 节能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