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钢材价格走出流畅的趋势上涨行情,价格的上涨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对钢材市场的关注。随着气温下降,自北向南越来越多的工地开工受到了影响,未来几天长江中下游地区将经历一波大的寒潮,气温降至0℃以下,投资者更加关注冬储对市场的影响,贸易商的冬储行为是否能让钢价上涨的趋势延续。然而,笔者认为,价格大幅上涨后,当前贸易商主动冬储意愿并不强,投资者需要降低钢材冬储拉动盘面价格的预期。
“冬储”顾名思义就是钢贸商在每年冬季从钢厂低价买入一些货囤起来,等来年市场行情启动,利用市场恢复过程中价格上涨的机会将低价囤货高价卖出获利。时至今日,每年仍有不少贸易商联系钢厂进行冬储,目的依然是来年有货卖,市场有利图。
随着国家金融政策调整和行业结构变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钢厂和贸易商之间的关系与交易模式发生了变化,冬储的方式也在不断升级:原来最简单的是贸易商自行承担资金利息到钢厂锁价拿货,等来年涨价销售获利;后来演变成贸易商到钢厂打预付款锁价,来年拿货,钢厂承担资金利息;再到贸易商到钢厂打预付款不锁价,钢厂保值结算,钢厂承担资金利息。驱动模式演变的是国内钢铁市场整体产能过剩,钢厂和贸易商不断创新和调整企图达到新的生态平衡。
供给侧改革的这几年,大浪淘沙,淘汰了很多落后的产能和钢厂,也淘汰了很多经营不善的投机贸易商,留下来的都是高手,于是市场也开始衍生出了新的景象:钢厂直供终端、期现结合贸易、国企资金托盘、渠道服务贸易等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和产业结合度越来越高,部分钢厂已经开始和贸易商实行期货点价结算了,行业门槛逐步提升,竞争也更加激烈,价格研判也越来越复杂。
目前市场上的钢贸商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做钢厂的总分销商,拥有较多的终端销售资源,在钢厂的销售占比中有一定的比例,一般规模较大,资金实力较强,手中握有钢厂的长协供货合同。这样的钢贸商不论是未来行情怎样,都会选择冬储,他们不仅有价格优势,还会利用多重工具对现货头寸进行对冲,降低现货跌价的风险,进而完成钢厂销量,保持市场占有率,获得钢厂议价权。
第二类是做工程配送的钢贸商,主要根据工地几乎到处找优势资源进行物资配送,赚配送费,偶尔参与市场投机,但是大部分采购也是为了根据工地用量提前备货,冬储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明年项目开工后用钢多不多,二是冬储绝对价格低不低,三是年终回款足不足。资金充足,价格低,有需求就可以入场。
第三类就是市场投机商,以中小型贸易商和期现贸易商为主,前者拼经验,后者拼资金成本和金融工具,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但是主要还是看绝对价格和基差,绝对价格低,基差又处于合适的位置,还是会吸引他们囤现货下注赌库存。
2018—2020年这三年,绝大部分以投机为目的进行主动冬储的贸易商都是亏损的,笔者认为,亏损主要源于几个方面:
一是忽略了钢材供需格局的变化。钢厂供给和下游终端需求重心的南移都导致了冬季错配的时间和空间大大缩小,这种背景下传统思维的投机型冬储的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操作难度加大。
二是忽略了行业销售模式的变化。钢厂自建贸易公司和物流运输公司,仓库主动降低费用招商引资、增加物流配送服务,部分物流公司主动挂靠或转型信息服务等。钢厂直接对接终端,贸易商转型服务中介,远期合同和衍生工具的运用导致投机者很难简单从货物流和价格流的变化中观察到资金流、风险流的变化情况,从而正确做出价格研判。
三是市场资金正在向头部企业集中,而外部环境又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导致了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并非是线性关系。中小型贸易商和投机者在承受价格波动风险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被迫“中途下车”,并未获得风险收益。
通过笔者以上对冬储的深度梳理,市场参与者应该对市场形势和行业脉络有了更深的认知。建议投资者降低惯性思维和市场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克服人性弱点,结合自身的情况综合评估在当前高价格、低库存、以及不确定预期下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来源,理性参与市场。
(关键字:钢市冬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