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25日,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按照合同约定,外销5万吨稀油实现创效1700万元。
“一井一策”摸索掺油规律
今年,对标管理在辽河油田全面开展,曙光采油厂率先推出了“双对标管理”理念:技术标准更优化,管理标准更精细。
曙光采油厂以稠油和超稠油开发为主力生产单元,为了降低原油黏度和油井回压,每天大约有550口油井需要掺油掺水,为探究最佳生产方式,他们通过大力推行“双对标管理”模式,一点点挤出了其中的“水分”。
这个厂生产技术科工程师刘强表示,他们根据油井产量、含水、回压、回温及电流载荷的关系,确定掺油比和掺油方式。经过梳理,这个厂出台了《双对标精益管理手册》,为员工掺液管理提供了实操指南。
3月,曙光采油厂全面铺开油井降掺液工作,按照油井生产冬季、春秋季、夏季“三段式”管理,“一井一策”摸索油井最佳掺油规律,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严抓超量配掺和无效掺油。
狠抓对标,这个厂实现掺油日降524立方米、掺水日降1435立方米。比2018年掺油量累计减少6.15万吨,掺水量减少9.4万吨,共节约联合站运行费324万元。采油作业六区是摸索掺液管理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单位。
“我们根据油井的不同生产特点,总结了设备、配掺、调掺3个方面共6条管理方法。”采油六区管理组组长王怀海表示。
精细管理用最少稀油
“双对标管理的精细化超越了粗放管理,换回了稀油用量的最小化。”副厂长滕立勇说。
配掺方面,一是严格落实“三段式”管理,二是削减无效掺油量。如该区兴22区块附近的14口油井,以前粗放管理时,每天掺稀油110~120吨,如今不掺1吨稀油,可正常生产。
调掺方面,突出“勤”字,追求“低”字。掺稀油是技术活,要根据每天早中晚油井产量、含水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勤调,不厌其烦地调。作业区今年比去年节约稀油0.9万吨。
一是设备必须保证完好率,一旦出现故障,员工不等不靠,马上自己动手修理,既可节约成本,又保证了工作准确及时。二是设备完好是检测掺稀漏失量的关键,作业区按照不同时段的掺稀数据变化,倒查漏失情况,从而摸准生产1吨稠油到底需要掺多少稀油。
采油作业一区在掺稀油方面的心得是,改用地下掺水或地面掺水的方式生产,替代掺稀油;对生产16周期以上的超稠油井实施间掺、停掺规律摸索,降低掺油量。对比2018年,作业区节省掺油1.8万吨,平均日降掺油165吨。
罐车的守护神
12月13日,“每天6时,我的微信群就热闹起来了。”曙光采油厂生产运行科的调度员王世忱说。每天的稀油拉运业务,由他具体负责。不等天亮,他就开始计算当日拉运稀油的一辆辆罐车,直到下午三四时,等一辆辆罐车长途跋涉平安归来,这位老调度员的心才能踏实。
上午9时,王世忱驱车到第一联合站时,前面的3台罐车已经满载发车,最后一辆刚刚装车,正在打铅封。
“为确保油品万无一失,我们对每台罐车,实行6重防护,一是打铅封,二是每台罐车配备一名持证押运员,三是对罐车进行4次过磅,四是进行GPS全程监控,五是两方进行油水样化验比对,六是利用微信群随机发布罐车功能定位。”王世忱说,像这样的跟班巡查,他每月至少跑一次。
中午12时,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长途疾驰,值班车到达沈二联合站。坡状卸油平台上,两台大罐正在汩汩卸油,这些稀油,与高凝油一起,将通过管输,到达抚顺炼厂。
“毛重59.8吨,皮重19.4吨,净重39.66吨。”卸油平台边上不大的铁皮板房内,几个押运员,聚拢在一起登记着随行罐车的耗时和重量。
“因为是第一罐油,今早4时我就出发了。”余阳是曙光采油厂热注作业二区的一名运行女工,她与其他几位押运员一样,每天跟车400公里。
“车上装载着满满一罐稀油,油品易燃易爆,需要时刻紧绷安全弦。”余阳说。高速路况多变,如遇雨雪天气或交通事故,路上容易堵车,去年9月开始跟车至今,平日下午四五时到家,最晚的一次到晚上10时。
“我还有一个月退休,站好最后一班岗。”张晓菊说.她是曙光采油厂集输大队的一名化验工,每天负责对运输到沈二联的每台罐车稀油油品进行取样化验。
(关键字:辽河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