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消费结构升级,客观上带动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生产的快速增长。加之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出现了比较普遍的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一些品种产能严重过剩,犹如悬在有色金属行业头顶的利剑。行业该如何自省?化解产能过剩路在何方?
综观2013年的有色行业,我们给出的关键词之一是——
关键词:产能过剩
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这是今年和今后几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去产能,仍然是最值得关注的结构性机会,优胜劣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这是在全面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深刻剖析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中央已经明确,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加强科技创新、统筹规划,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利剑悬空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钢铁、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在铝价直逼13000元/吨的当下,电解铝的产量却仍然高速增长。
当前,我国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一些企业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投资,加剧了产能扩张;部分行业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导致行业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严重;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与此同时,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政策、规划、标准、环保等引导和约束不强,投资体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到位,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落后产能退出渠道不畅,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加剧。
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
研究表明,2012年制造行业产能利用率甚至低于2008年,只有2007年以前产能利用率的七成。
如果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概括,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这些行业产能的利用现在大体上是在70%~75%之间,国际上一般衡量比较正常的市场竞争,产能的利用率应该超过80%~85%的幅度比较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只是产不足需的局面,只有适度的富余,才能激发市场的竞争,才能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的提升。
而光伏产业的利用率就更低一些,只有不到60%。曾几何时,我国各地都在上马光伏项目。但一片红火、遍地开花的背后,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的矛盾也在不断积累。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高素梅介绍,我国光伏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领域,重要的核心技术我国并不掌握。与此同时,我国光伏产业市场过度依赖外需,70%以上的产品出口欧美国家。如此,当美国双反、欧洲调查导致欧美光伏市场向中国企业关闭大门时,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暴露出来,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产能过剩本身对资源、对劳动创造的浪费姑且不说,就是这些行业的企业和这些行业本身也面临很大的困难。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格局下,电解铝企业的经营状况十分困难,去年亏损的面都比较大,达到50%左右。电价居高不下,原辅材料价格上涨,成品价格“跌跌”不休,队伍骨干人才流失……电解铝企业需要面对生产、市场、资金、发展环境的重重压力。
回首2013年,除了钢铁、电解铝等传统行业产能大量过剩外,铜、铝、铅锌冶炼等有色行业生产形势低迷,产能过剩问题凸显。甚至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产品也出现产能过剩,大型锻件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隐忧。
企业自身很困难,同时也引发一些恶性竞争,明知道亏损还要生产,还要维持它的运转。这样的一种状态也导致了一些地方的保护主义,分割了市场。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都很不利。因此,化解产能过剩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
“产能过剩本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正常现象,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一定程度的过剩产能有利于市场充分竞争、提高效率。但产能严重过剩将冲击正常的市场秩序,必须及时加以有效引导、抑制和化解。”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说。
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既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迫切需要,也是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
箭已在弦
近两年,随着宏观调控的加强和改善,一些不合理的需求得到明显抑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明显改善,经济总量关系协调性明显增强,对于加快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很有利。
要看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加快推动结构调整提供了较好的机遇。从以往的经验看,在经济过热、需求旺盛,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有生存空间,只要生产就有市场和效益,企业没有调整结构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但在供给能力大于市场需求较多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约束增强,促使企业主动调整结构,增强生存能力,市场也才有条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生产能力。
还要看到,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技术水平、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市场准入标准体系,积累了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等相互配合的经验,这些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和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发展观念的转变,各方面对促进统筹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这有利于增强地方和企业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国务院参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在协会三届六次会长会暨专家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说道:“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都就经济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下半年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要摒弃单纯依靠‘量’的扩张发展的旧模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才是正途。否则,是没有出路的。”
据统计,我国电解铝现有产能2600万吨;在建800万~900万吨,其中西部地区500万吨以上;应淘汰的400万~500万吨,按照85%的产能利用率计算,产量应为2500万吨,基本上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400万吨相吻合。问题在于有的地方还在拼命大干快上,需要出重拳治理。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配合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开展了多项化解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的行动。
配合工信部开展了铝行业准入条件修订工作,提高了能耗、排放、技术要求等门槛,为对电解铝企业实行差别化政策(如实行差别电价)打下了基础。与2007年准入条件相比,新建项目铝锭交流电耗标准,由14300kWh/t调整为13200kWh/t,现有项目由14450kWh/t调整为13800kWh/t;氟排放由小于1kg/t调整为小于0.6kg/t;新建槽型由200kA调整为400kA。
在协会组织下,中铝等14家主要电解铝企业召开会议实行自律。这14家企业产能占全行业60%以上,自律行动取得一定效果,遏制了铝价一路下滑的局面。
继续推动扩大铝的应用。这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举措。在去年搞交通车辆轻量化,以铝代钢的基础上,今年大力推动以铝节木、以铝节铜,扩大我国有优势的资源应用,节约稀缺的资源。湖南晟通集团、山东丛林集团等企业在全铝厢式半挂车、全铝罐车、全铝多功能专用车等方面全力推进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开发运用,取得了不俗成绩。
上述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首先铝冶炼投资在下降。2013年1~7月同比下降8.9%,而上年同期是增长24.9%。虽然铝冶炼行业仍在亏损,但上半年的亏损额同比下降了57%。其次是铝消费增长强劲。铝材一般是按订单生产,铝材产量基本反映了同期铝材的消费量。2013年1~12月,我国铝材产量3962.4万吨,同比增长24.04%,电解铝产量2204.6万吨,同比增长9.65%。铝材消费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电解铝产量的增长速度。其中,增长最快的是交通运输领域,对于化解产能过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再就是铝加工效益增长明显。2013年,铝加工行业实现利润200余亿元,同比增长9.5%。
从总体上说,当前是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我们必须十分珍惜、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
转调并举
国务院下发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最关键的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增强的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加快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从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其次,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各级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深化改革,规范市场秩序,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信贷政策支持、财税政策调节,推动行业结构的调整。
再次,各方面在工作中都要坚持区别对待,扶优汰劣的方针,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类指导、有保有压。坚持扶优与汰劣结合,升级改造与淘汰落后结合,兼并重组与关闭破产结合。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副司长余东明在2013年12月19日电解铝行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会议上对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作了解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我们企业自身的素质还比较低,产业的结构、产业的质量还不高,结构还不合理,我们自己创新的能力还不强。所以,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素质,来解决产能过剩,这是一条途径。第二,通过兼并重组来消化一批过剩产能。第三,通过优胜劣汰淘汰一批落后的产能。第四,鼓励我们的企业到海外去发展,转移一批产能。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多措并举,我们将努力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职工的权益,使得经济发展能够进一步走上持续、健康的轨道。
从“过剩”到“严重过剩”,从“调控”到“化解”,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已经利剑在弦,只有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在产能过剩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路在何方?
我国产能过剩在多行业凸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落后。此外,有些地方政府采取摊大饼的方式片面强调做大GDP,以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公共资源,引导投资者进入本已过热的投资领域,导致产能过度无序扩张。
以电解铝为例,一方面电解铝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又需大量进口铝土矿等原材料。单纯扩大生产能力低水平重复投资已经走不通了,必须提高技术和环境门槛,提高发展质量。各地政府应该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不能再一味盲目扩充产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文献军说:“现在是我们扩大铝应用的最佳时机,第一我们需要,第二价格很便宜,第三用在了中国,这是将来的二次资源,一吨废铝就可以少用4吨铝矿。怎么扩大消费,一个是交通运输领域里的电力行业,还有一个是建筑行业。我们在交通运输领域里推了很长时间,重点是全铝的挂车C80的运煤车,总量有1000万吨。中国缺铜,但铝多,在缺铜的情况下,如果一年少用几十万吨铜的话,能够为中国一年节约买铜多付出的60亿美元。建筑行业,有8亿平方米的模板,如果2%用铝的话,又能增加用铝1000万吨。所以,无论从必要性和可行性,现在都是我们扩大用铝最好的机会。到2013年大概的产能,估计有3200万吨,如果节能确实控制住的话,淘汰700万吨,500万吨可以顺利退出或者置换,现在正在制定置换的办法,比如这个地方适合电解铝,你那儿淘汰了,把这个指标给我。更重要的是,扩大铝的措施能够化解过剩产能,对电解铝来说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
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过程中,一些重点行业正在悄然升级,产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首先,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以及重点区域内的企业兼并重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国家还将为兼并重组制定出台更多的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
其次,国家扶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开发高附加值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推广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综合利用,改善生产装备水平,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生产控制和经营水平,提高了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相关部门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严格按照规模、能耗、物耗、环保、质量等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运用关停、更新、改造、搬迁等方式,逐省落实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了市场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优化结构、淘汰落后和提升水平,无疑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一环。”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
箭已在弦,路已铺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能否创造又一个中国速度,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字:产能过剩 电解铝 光伏产业 化解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