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铜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生产过剩风险加剧。过去一段时间,在铜需求快速增长、铜价快速上涨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全球铜矿山领域投资大幅增加,产业规模快速扩张。2013年,产能集中释放,全球铜矿山首次出现产能过剩,而未来几年随着新增产能的继续释放,全球铜市产能过剩状况将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增长。原辅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财务费用不断上升,我国铜产业过去具有的低人工成本等比较优势已不复存在,而近年来铜产业面临环保整治压力,环保投入更是在持续增加。
交易流通周期链条过长。传统铜产品贸易产业链中存在多级分销体系,从铜冶炼厂到贸易商、代理商到终端企业,交易流通链条过于冗长,效率较为低下,影响了整个铜产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经营风险居高不下。当前大宗商品市场低迷、需求不旺,同时大宗商品及铜产业交易领域的规范和监管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银行为控风险收紧融资信贷,致使铜产业下游客户融资困难、流动性紧张、贷款回笼不畅、三角债问题凸显。
“互联网+”给铜产业带来的机遇
市场空间将显著扩大。互联网将在整个有色金属行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并带来千亿级市场空间,铜的需求增长将重新获得动力支撑。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经历信息化、贸易交易阶段后,“互联网+铜产业”的最终形态将表现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四流一体”的“生态电商”,届时铜产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环节都将互联网化,短流程、低成本、高效率。
产业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企业的边界将被打破,在不同企业中合理分配,协同生产,行业结构、产能规模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重组调整后将更加趋于合理。
“互联网+铜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重塑贸易交易模式,极大释放提升市场效率。“互联网+铜产业”深度融合将有效消除铜产品产业链中的信息不对称环节,铜生产商与铜终端消费者直接交易,大幅压缩存货周期天数,降低财务成本,真正做到让利于下游企业和终端用户。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有效防范交易贸易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下铜产品的贸易交易,可以采用第三方“支付宝”支付模式,电商平台、交易会员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分工协同,融资渠道更加方便,交易更加安全高效,大幅降低交易参与者的信用风险。
创新现货交易模式,逐步主导国内铜产品定价权。“互联网+铜”实现将铜产品终端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直接对接,有助于形成忠实反映市场需求的合理价格。随着铜产品交易品种及交易量的不断增加,未来国内铜产品的定价权将有望逐步从国外转向国内。
“互联网+铜产业”贸易交易阶段的基本运营模式
“互联网+铜产业”融合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信息化阶段、融合贸易阶段、生态电商阶段。“互联网+铜产业”融合发展的起步时间较钢铁、粮食等其他大宗商品更晚,尽管目前业态已初见端倪,但仍然处于相对早期的信息化和贸易交易阶段。从“互联网+大宗商品”发展历程以及“互联网+铜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铜产业”贸易交易阶段主要有信息交流平台模式和电子交易平台模式。
信息交流平台模式是以信息服务为切入点,以收取会员费和广告费为主要盈利模式的门户网站型电子商务。电子交易平台模式是以交易服务为切入点,以收取交易佣金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交易型电子商务,习惯统称为电子交易市场。
(关键字: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