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釉瓷是中国陶瓷中的一大门类,以其色彩丰富、晶莹剔透的审美特征赢得人们的喜爱,名贵的颜色釉瓷,更以“光”“色”“透”“洁”等特性令人倾倒。从夏代开始出现的高温青釉算起,中国颜色釉陶瓷的烧造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汉代出现了黑釉,宋代盛行青白釉及钧窑色釉,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其发展可谓盛况空前,烧造技术炉火纯青,釉色品种已达数十种。一件件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人造宝石,将中国陶瓷百花园装点得绚丽多姿。
五光十色,各不相同
白的温润,红的浓郁,黄的明媚,青的沉静,紫的端丽,黑的肃穆……不同色彩的颜色釉瓷反映了中国人不同的审美趣味。对此,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首席专家、陶瓷研究所所长吕成龙解释道:“对于单一色釉,均匀、纯净是人们审美的基本要求;窑变花釉则给人带来抽象朦胧之美感。再如开片、斑点等工艺缺陷和瑕疵,也能使平凡的釉色产生妙趣横生的多样性,令人回味。”
颜色釉瓷是在釉中掺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和天然矿石为着色剂,施在瓷器的坯胎上后焙烧而成。陶瓷颜色釉之所以能产生色彩,主要是由于釉层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散射所造成。据吕成龙介绍,在清康熙朝以前,我国青釉、黑釉、蓝釉、高温红釉、绿釉、黄釉、紫釉、酱釉、茶叶末釉等传统颜色釉中,着色金属元素主要包括铁、铜、钴、锰、镁等。从康熙朝开始,随着欧洲画珐琅料的传入,窑工们又逐渐掌握了锑、金等金属元素的呈色机理,创烧出蛋黄釉(亦称淡黄釉、柠檬黄釉、洋黄釉、锑黄釉等)、金红釉(包括胭脂紫、胭脂水、淡粉红等)等著名色釉。
(关键字: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