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五年应该会死掉一半的纸媒,这是比较悲观的认识;乐观一点,可能撑死十年——王小峰的观点代表着多数媒体人的担忧。到底是谁干掉了传统媒体,王小峰在对谈中进行了解析。
五年后可能要死掉一半纸媒
问:这两三年我们纸媒的广告下滑整体是很严重的。想问问你们怎么看今天纸媒的状态?
王小峰:该死的会死亡,肯定是早晚的事。《人民日报》不会死,还有行业类的,比如汽车、时尚、计算机类的媒体不会死,因为他们的广告和读者是比较直接的,受众比较直接。第一先死的是全国各地都市类的报纸,基本以自负盈亏为主的那类。再一类比如《三联生活周刊》,它完全靠广告活着的。当广告开始从传统媒体往新媒体流的时候,当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传统纸媒一定要死一部分。我一直觉得,纸媒其实是一个生态体系,就相当于你去一条街,这条街上如果全是饭馆的话,你随便再开一个什么饭馆都会有人去吃,可是当这条街只有一两家饭馆的时候,就不会有人去了。他可能牵扯到一个比较常见的生存氛围的问题,比如说很多报刊亭已经开始撤了。
我估算,再过五年应该能死掉一半的纸媒,这是比较悲观的认识,乐观一点,可能撑死十年。还有一种死不了的媒体就是只有在图书馆里才能看到的专业类期刊,因为中国只要有写论文评职称的规则存在,这种媒体就一定会存在的,而且它的运营成本极其低廉。
可能再过三五年,有一些媒体真的不存在了。因为我了解到很多在传统媒体做了很多年,比较有经验的人都纷纷跑到网络媒体和新媒体去工作,甚至离开媒体这个行业。新进来的人,至少在我看来他们面临着一个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的筛选问题,比如我当年考大学想学新闻,想考人大新闻系,我们老师说你学习成绩根本考不上,那一年在我们学校只招8个学生,我们班报人大新闻系的就有8个。新闻系在当年是一个录取分数特别高的专业。放在今天,我相信,现在高中生再去考大学,选择职业的时候,新闻和中文绝对不是首选,除非他这个人就是热爱文学,否则不可能当做首选。他可能考虑的是我出来之后能不能挣钱,我觉得大家可能考虑到的第一志愿都是这类的。第二志愿是能不能找到比较稳定的工作,而且钱还不少,社会还到处都需要的,比如财务这类。可能到第三、第四志愿才会有人考虑学中文或者新闻。
这样一种过滤方式下,可能这些人不一定是很优秀的人,当他们到媒体工作的时候,他们写出来的这些东西可想而知。至少我接触过很多学新闻或者大众传媒的学生,包括有一些人到我们那里学习,有人是硕士研究生,有人是博士研究生,说实话,他们连一些最基本的新闻常识都不懂,我不知道他们大学这几年学了什么。因此我想,这种人才的流失最终也会导致媒体质量一点点下降,同时它会影响到这个行业。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比如你买份报纸或杂志,如果觉得那上面的文字都不如你写的,你还会看吗?所以我觉得这将来会变成一个非常恶性的循环。
我觉得传统媒体不会完全消失,比如你坐火车时你不想看手机上的内容,还是想看《知音》,而《知音》上的内容不会发到微信、微博上,你坐火车非常枯燥,这时候还好《知音》还存在着。但是《三联生活周刊》还能不能存在就不好说了。
文字的堕落是一点一点渐进的
问:今天发在纸媒上的东西变了一种形式,发在新媒体上的东西与纸媒上是不一样的,但是内容的角度来说是有需求的,还是你觉得会变得更差?